《论语》第一篇(学而),讲学习的本质-修身,其主要行动是孝、弟、忠、信,核心思想是“仁”。
开篇讲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是仿效;习是实践且成为习惯,是学习的方法,只有通过仿效然后不断实践,升华成自己的理论,用这个理论解释的事物越多,这个理论就越有可能成为真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讲的是为人技巧,与朋友交要发自内心的高兴,别人也能感受到你的情绪,以达到双方内心和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同样讲人际关系。不要因为别人不知道或者不志同道合而发怒,要保持平静的心,避免树敌,为将来制造障碍。家庭、工作中经常碰到不同意见,我们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的长处,融会贯通。
通过讲孝弟,引出此为“仁”之本,孝弟是“仁”的具体行动表现,但巧言令色的人一般不是真的“仁”。要通过实际行动,真正做到“孝、弟”,并“吾日三省吾身”,忠、信、习。并将“仁”之思想延伸到治国方面,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等都是“仁”的具体表现,后篇再次强调修身的基本方法就是“行”,采用“重和忠信”的态度,所学才能坚固,重是厚重,有内涵;忠信是发于内,形于外的。
通过弟子问话,讲了坚持修身的好处“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也就是长期坚持“仁”的行动,形成了一种令人信赖的“势”,不可阻挡,威猛无比的一种力量,以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仁”用之以“礼”,“礼”是一种既定标准,父坐子立,君臣之礼等,但“礼”以和为贵,“和”是和顺从容,即虽然父坐子立是一种礼,也要强调家庭和睦。君臣之礼虽然不可无,私下亦可宽容。但是又不能“知和而和”,为了“和”而无原则的“和”,这样就会没有威严,让人侵犯。“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讲的是学习的态度,呼应开头时刻不忘学和习。后篇子贡问曰,也是强调学无止境,举一反三的道理。
最终简单点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知人。
为了让我们有势不可挡,事半功倍的能力,我们现在开始从修身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