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 星期三 晴
在医学的道路上,每一位初入校门的学子都怀揣着炽热的理想,却也难免在面对现实时产生困惑与自我怀疑。尤其当周围充斥着不同的声音和诱惑,当自身似乎处于一个并不完美的起点时,人很容易陷入对未来的焦虑之中。网上曾有一位大一医学生提问:“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许多前辈分享了他们的经验。有人说要多看书,哪怕室友在玩游戏;有人说要学好英语,哪怕学校普通;还有人提醒,不要被他人影响,一定要保持专注。这些回答看似指向不同的具体方法,却共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相:优秀的医生,往往能够超越环境的限制,始终专注于自己认定的方向。
许多刚进入医学院的年轻人,常陷入所谓的“起点魔咒”:担心导师水平不高、学校排名不佳,认为自己的发展可能因此受限。这样的思维无形中为自己设置了天花板,让人还未出发就已步履沉重。事实上,环境固然重要,却绝非决定一个人最终成就的唯一因素。高水平的导师固然能帮助学生打开视野,但一些科研成就未必顶尖的导师,也可能以另一种方式助推学生成长——比如给予充分的自主空间、允许尝试甚至失败,并教会学生从挫折中提炼经验。在这样的课题组,一个有想法、有毅力的学生,反而可能突破框架,成为一匹科研黑马。
同样,就读的院校也并不能定义一个人的上限。深圳大学近年来在科研基金项目上屡创佳绩;而像新乡医学院的李中博同学,高考不算理想,大一入学时对医学了解甚少,却凭着近乎“玩命般的拼搏”,在大学期间几乎牺牲了所有休息时间投身实验室。七年时间里,他累计发表12篇SCI论文,其中4篇担任第一或通讯作者,更有一篇登上《Science》子刊封面,同时还获批一项国家发明专利。他坦言自己并非天才,甚至本科成绩时常徘徊于挂科边缘,支撑他走下来的,是持续的努力和一颗不认输的心。
医学之路不仅漫长,而且充满干扰。社会学中的“泡菜效应”告诉我们,人处在某种环境中久了,很容易被周遭同化。对医生而言,这种感受可能尤为强烈:患者可能因网络信息质疑你的诊断,行政事务不断切割你的时间,科研中一次次的失败也在无声地消磨信心。如果总被这些外在波动牵着走,人就容易陷入抱怨和消极之中,逐渐迷失最初的方向。
但那些最终实现突破的人,往往都具备一种珍贵的能力:在嘈杂中保持专注,在挫折中依然坚定。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建行教授团队历时五年完成世界首例“基因编辑猪肺移植”,期间动物实验失败二十多次,若没有高度的专注与坚持,这项成果就不可能问世。
这些医生当然也会面对日常的琐碎和外在的质疑,但他们懂得为自己划定“边界”。正如心理学家提出的“课题分离”理论:别人的质疑和干扰是他们的课题,而如何应对、如何保持内心的稳定和专业的态度,才是自己的课题。真正成熟的医生,会主动选择把宝贵的注意力留给真正重要的事——精进医术、专注科研、治病救人。
医生的精力如同手术台上的缝合线,一旦被扯散就很难续上。唯有主动摒除外界的消耗,才能持续积累能量,实现真正的成长。这不仅适用于科研,也贯穿于临床的每一个细节。医者最本真的初心:无论环境如何复杂、条件如何有限,治病救人永远是第一位的。
归根结底,当患者躺在手术台上,他们不会问你毕业于哪所院校、导师是何人,他们只会问:“医生,我能好起来吗?”而你的回答,并不由外在环境决定,而是取决于你此前每一次的坚持、每一次在迷茫中的清醒、每一次在困难中的专注。正是这些微小却坚定的选择,一点点拼凑出你作为医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尊严。
愿每一位在医学之路上前行的人,都能守住内心的光,不为外界声音所裹挟,专注而坚定地走向更高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