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门楼,陈宫赴死。
曹:“公台,今日之事如何啊?”
陈:“今日,有死而已。”
曹:“公自然可以一死了之,但公老母妻子将如何?”
陈(微笑,或者是冷笑):“我闻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以仁政治天下者,不绝人之嗣。老母妻子之生存,全在明公耳。”
(台词功底没的说,听得非常舒服。)
曹操干笑一下,转身继续想台阶。
陈:“今已被擒,请即就刑,并无挂念。”说罢,直赴刑场。
曹操连唤三声公台(公台,公台?公台!),但陈宫并不理会,只顾往刑场走去。
曹操也不摆架子了,快步追上,急忙叫住:“公台!”陈宫终于停步了,两人相顾无言。
镜头给曹操,当年之语如在耳畔:“我愿弃此县令,随公去图大事!”
镜头给陈宫:“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对陈宫是不舍,可陈宫早就对曹操死心。
当初因为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就弃他而去的陈宫,到死都没有回心转意。陈宫还是走了,曹操追上,再次相顾,依然无言。
曹操追下一级阶梯,欲言又止。
陈宫回过头,从容下楼前往刑场,两人在沉默之中就此永别。
曹操目送陈宫离去,良久,缓缓道出一句:“立即送公台老母妻子往许都养老,怠慢者,斩。”
真的,看完这段我难过得说不出话,也钦佩陈宫的骨气。
和审配不同,陈宫宁死不降曹操,不是因为忠于吕布,而是因为误杀吕伯奢一家的那一夜,他已经对曹操失望到了极点,不肯继续追随。
陈宫不是不想活,但这活路是曹操给的,他说什么都不肯走。
宫曰:“请出就戮,以明军法。”
遂趋出,不可止。太祖泣而送之,宫不还顾。
人是一直会变的,尤其是成大事的人随着经历和遭遇的不同性格性情都会有很大的转变。
曹操不久之前还不是那个占据半个中原让人闻曹色变的巨佬,而是那个怒骂老臣,主动当死士刺杀董卓的有志之士。
而在他从前途坦荡的年轻校尉因刺杀失败而沦落到亡命天涯是心情肯定是痛彻心扉,等到被陈宫县令抓住人头不保的时候,心如死灰不甘愤慨肯定是有的。
但是陈宫这个掌握曹操性命的人,知道了曹操的所作所为后,放弃了拿曹操人头领巨赏的想法,不仅放了曹操,反而立刻舍弃前途和官职,与曹操一起逃亡共某大事,此时的曹操会怎么看这个人。
恐怕比隆中对时遇到诸葛的刘备更加感动。
什么是知音,什么是知己,这就是,这甚至就是曹操眼中那个意气风发的自己。曹操一辈子信任和在乎的人极少,但是陈宫绝对是他无法忘却无法释怀的人。
所以他可以屠尽一城百姓不眨眼睛,却做不到坐视陈宫去死,他真的很想挽留陈宫,很想给他一个不一样的结局,甚至是隐隐的低声下气去求你低下头,哪怕你说句软话,我都愿意主动给你台阶下。
但是陈宫啊陈宫,还是那个倔强无畏的陈公台!
即使以生命做博弈,他也没有让曹操在这场诛心的棋局中胜得半子。
当年因为认可曹操的心,陈宫可以痛快的留下曹操的命,可以痛快的舍弃自己的万人羡慕的仕途和性命和曹操共事;现在因为不认可曹操的心,陈宫同样可以痛快的放弃自己的性命,还要将自己的妻母交给曹操,这是什么样的人,这是什么样的心?
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局,为什么我从风声鹤唳的通缉犯变成雄霸一方的大诸侯,却还是想不明白这个问题,曹操日后多少次都会忍不住这么想。
曹操可以一言定万人生死,可以一张讨贼令让一方诸侯瑟瑟发抖夜不能寐,却操纵不了一个人的心,揣测不了一个灵魂。
就像后来的关羽,富贵不能夺其志,恩德不能柔其心,威武不能低其头,甚至刀海枪林都不能让他的脚步慢一点,关羽宁可放弃荣华富贵前途性命,也要去追随他那沦落天涯的落魄大哥。
所以曹操不懂,不明,不舍,所以他惦记了一辈子。
而在关羽之前,曹操也遇到了陈宫,同样是他无法掌握的一个人。
不同之处在于,曹操始终把关羽当做一个极其赏识的下属,而陈宫在曹操眼里,始终是那个为他除去镣铐,弃印"共谋大事"的伙伴。
关羽对曹操造成的意难平,陈宫只多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