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2.8)
邹与鲁拱。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对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通译】
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对孟子说:“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 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而牺牲的。杀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他们吧,又实在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到底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灾荒年岁,您的老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年轻力壮的四处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粮仓里堆满粮食,货库里装满财宝,官吏们却从来不向您报告老百姓的情况,这是他们不关心老百姓并且还残害老百姓的表现。曾子说:‘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现在就是老百姓报复他们的时候了。您不要归罪于老百姓吧!只要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领导人,肯为他们的长官而牺牲了。”
【学究】
邹国与鲁国交战,结果邹国死了很多官吏,但百姓并没有去救的意愿,导致邹穆公想杀了那些百姓。孟子就告诉邹穆公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那就是百姓无助时,需要国家帮助时候,那些官吏见死不救,仍其百姓无力生活,所以到需要他们出力时,必定不会为之努力,他们恨不得这些官吏早点灭亡呢。
生活中那些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不为属下考虑,一旦这些管理者出现问题时,没有人愿意出来为他们承担的,也就是江湖水深,出来都是要还的。
【原文】(2.9)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通译】
滕文公问道:“腾国是一个小国,处在齐国和楚国两个大国之司。是归服齐国好呢,还是归服楚国好呢?”
孟子回答说:“到底归服哪个国家好我也说不清。如果您一定要我谈谈看法,那倒是只有另一个办法:把护城河挖深,把城墙筑坚固,与老百姓一起坚守它,宁可献出生命,老百姓也不退去。做到了这样,那就可以有所作为了。”
【学究】
滕国出现困境,滕文公请教如何依附齐国与楚国,这是小国之君的烦恼。可实际上不管你依附于谁,你都已经失去了主权。孟子告诉滕文公的办法就是采取不结盟,坚持做自己,与自己的子民生死共存亡,只有这样反而能立于不败之地。社会上也是这样,你如果靠一边都会失去自己,还不如做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