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钱钱要说很长很长的故事……
长不看版:
1、 美国的劳动节是九月第一个星期一,是我们五一劳动节“买一送一”附带的。
2、 五一劳动节是一个”沾满鲜血,白骨森森“的阶级冲突的产物。
3、 钱钱吐血解读,中国史上第一次阶级矛盾冲突:西周的国人暴动。这个阶级斗争的谜团比美国的复杂多了!
4、写完后,钱钱突然心疼里面的男主“周厉王”了。
虽说我们的日历写着国际劳动节,然而,并不是每个国家都过劳动节的。譬如像美国这种大牌,就很傲娇地把他们国家的劳动节安排在九月第一个星期一。难道,这是大国任性地不屑于与我们共享一个节日吗?
其实,劳动节背后的历史往往比我们想象中复杂!美国先辈们不仅用血肉之躯给这个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贡献了一个五一劳动节,而且还很机智地给自己争取了一个九月的劳动节(labor day)。然而,很多美国人们并不清楚其中缘由。
关于这两个劳动节的发展,我们一起来围观一下美国时光轴:
(前方高能,一股浓浓的天朝式历史教科书扑面而来)
两个不一样的日期,却隐含着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不同的劳资矛盾的处理方式。表面上,一个是激进派,一个则为保守派。或许,暗地里,两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承的嫌疑,有所关联地推动事态前进的。
我们也只能在这里讲历史,而不是评价它。 (怕涉及政治被封号)
然而,与咱们的阶级矛盾冲突相比,貌似美国的劳动节弱爆了……
的确,中国历史(鸦片战争之前)不缺乏揭竿而起的例子。我们就挑了个颇有争议的来说一说。
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阶级矛盾冲突的“国人暴动”
所谓的国人暴动,指的是,西周晚期的周历王暴政,国人忍无可忍,暴乱要杀天子,周历王吓得逃到了彘,躲了起来,直到他死后,他的儿子靖就继承了王位,成了周宣王。
粗略地看着这故事,好像只是简单的暴乱。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西周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过渡期,当时存在着几个社会阶级,其中包括统治阶级的君主和诸侯,以及被统治阶级的平民和奴隶。
那么,在这场变动中,国人代表哪个阶层呢?国人起义有没有领导者呢?诸侯们扮演什么角色呢?在周历王逃去彘之后,出现了一个“共和”的年号,这时候谁来执政?
附录名字解说表:
宣王:周宣王,周厉王的儿子,姬静(靖)
召公:内诸侯,召穆公,名虎,是世袭的召康公后裔
周公:内诸侯,周定公,是世袭周公旦的后裔
芮伯:芮良夫,是芮国的世袭国君
共伯:外诸侯,共伯和,卫武公,被周厉王封为司马(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地位仅仅次于周厉王的重臣。
荣夷公:荣国国君,周厉王的宠臣。
学术界众说纷纭,小八姑且选取几点说一说。
观点一:国人暴动把暴君周厉王驱逐于彘,期间,贤能的召公和周公二人共同执政,年号改为“共和”。等幼太子靖长大后,继承王位,称之为周宣王。
有文为证:
《左传 》昭公二十六年 : “ 至于厉王, 王心戾虐, 万民弗忍, 居王于彘, 诸侯释位, 以间王政。”
《史记·周本纪》:召公、周公二相行政, 号日:共和, 。共和十四年, 厉王死于彘。太子静长于召公家, 二相乃共立之为王, 是为宣王。”
到底这周厉王有多暴政,直接导致被国人驱逐到了彘呢?
由于周厉王的爷辈父辈们常年征战,国库亏空。这位被称为中国史上第一位最胆大改革的君主,周厉王大刀阔斧地推行他的政策。由于战乱,西周原本的“井田制”逐渐被破坏(所谓的井田制,指的是公田制,劳役地租。它和土地私有制相对的,田地属于周天子,奴隶是无偿地为天子劳作的)。周厉王信任他的宠臣荣夷公的提议“专利”。所谓“专利”是禁止了国人自由地使用山川溪流,这土地河流的使用权直接国有,绝对不可以私用。(这里提到的国人:指的就是自由人,不包括奴隶。)
周厉王企图通过这一举措提高了国库财富累积,但是,却没想到大大地限制了农业的发展,降低了农民的积极性。面对怨声载道的民生,周厉王灵机一动,再次大袖一挥,下达了第二条人神共怒的举措“钳口”:
“厉王虐, 国人谤王。召公告王日: 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聪明的周厉王设立了监察者,监视群众,控制民众的言论。于是,不满的群众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道表情包风景:“给你个眼神,慢慢体会!”。
面对大家敢怒不敢言,周厉王还沾沾自喜。
“厉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弥谤矣,乃不敢言。’ ”
这种掩耳盗铃的傲慢自大行为,已经为“国人暴动”做足了“前戏”。终于,”钳口“三年后,国人暴动了!!
《史记· 周本纪》曰:
“彘之乱, 宣王在召公之宫, 国人围之, 召公以其子代大子, 大子竟得脱。召周二公二相行政, 号日共和元年, 是其释位与治王政之事也。”
没想到,这种抛弃骨肉的戏码早在西周就上演了。好在,周厉王有个忠心耿耿的召公周公,死死地护住太子靖。
《史记· 周本纪》曰:
“厉王太子静匿召公之家,国人闻之,乃围之。召公曰:“昔吾骤谏王,王不从,以及此难也。今杀王太子,王其以我为雠而怼怒乎?夫事君者,险而不雠怼,怨而不怒,况事王乎!”乃以其子代王太子,太子竟得脱。”
大致的意思就是,面对国人要求交出太子,召公发出一番感天动地的肺腑之言:以前他劝诫厉王,结果厉王不听进谏,以至于现在出现了这样尴尬为难的局面。然后他balabala,表达了自己对厉王的忠心日月可鉴后,就把自己的娃推出去,做了罪羔羊。然后和同样忠心耿耿的周公一起辅助太子靖登基。
这样的剧情似乎合情合理,学术界部分学者也认同这样的历史。然而,仔细回味一下,这古人到底有多贤良呢?自己的君王逃跑了,还帮他藏起儿子,甚至还把自己的儿子贡献给暴乱的国人去泄愤,最后,养着太子,帮助他继位。
作为一只腹黑的小八,忍不住提问,这种看似鸡汤的故事,难道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嫌疑吗?
果然,陕西博物馆研究员杨东晨提出了另外一个观点:
观点二:这是一场诸侯们的阴谋,而幕后黑手正是召公与周公。
阴谋?何来阴谋?史料中满满都是对召公和周公的赞扬:
崔述《丰镐考信录》卷七:
“且夫召穆公,周之贤相也, 能谏厉王之虐、能佐宣王之兴, 夫岂不能代理天下事, 而诸侯必别宗一共伯和乎? ”
但是,看官别忽略了一个潜规则: 书写历史的笔正被握在历史胜利者手中。
从周历王的暴政里面可以看出,这不仅损害了平民的利益,还牵扯到了一部分的诸侯利益了。而,召公正是这一部分诸侯中的一员。对此,召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给自己的君王分析利弊。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然而周历王傲娇不听!好吧,所谓,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吧。于是,无可奈何的他们勾结司马共伯和,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立场。杨东晨提到,皇室中卿相(召公,周公)与贵族改良派(芮伯,司马共伯和)的结盟,正式拉开了“国人暴动”的帷幕,发动宫廷政变。若不是他们的助力,那些国人们哪能一鼓作气地越过城外军队,直逼周厉王的宫殿呢?
当然,他们是不会弑君的。毕竟,他们的政治立场还没到弑君的地步。可能是因为一山不能容二虎,他们两者权利相当,相互制衡。其次,周朝礼制让他们承担不了弑君自立的千古骂名。
因此,他们不仅帮助周历王逃跑,还抚养幼太子成长,立太子为王。传闻,成年后的周宣王意气风发,让西周出现短暂的中兴。可见召周二人用心良苦呀!
正当小八感慨古人忧国忧民之心的时候,发现,更有学者提出,“共和”执政的根本就不是召公和周公二人!而是司马共伯和!
观点三:所谓的“共和”, 共是国名, 伯是爵号, 共伯名和。
值得关注的是,“共和”是我国有确切纪元的第一个年号。
正如上文提到,司马共伯和是卫武公,周厉王任命的司马。卫武公入相于周,任命为师。
《诗经·大雅·常武》云:“大师皇父,整我六师。”
可见,他手握军权,地位高于召公与周公。
《鲁连子》: “ 卫州共城县本周共伯之国也。共伯名和, 好行仁义, 诸侯贤之。周厉王无道, 国人作难, 王奔于彘。诸侯奉和以行天子事, 号日“共和” 元年。十四年, 厉王死于彘, 共伯使诸侯奉王子靖为宣王, 而共伯复归国于卫也。”
可见,史书说法不一。然而,能确认的是,召公,周公,共伯和,这三者权力相互制衡。虽然共伯和的地位和声望在前两人之上。而前两者在帮助周厉王逃亡,抚养幼太子的方面上立了大功,也有助于他们制衡共伯和的权力。
写到这,钱钱突然心疼我们的男主”周厉王“了,或许,他真的只是想变个法,填填祖上征战后留下的国库巨坑,仅此而已~
然而,这就是历史,谁对谁错,哪是一篇文章能说清的呢?
以史为鉴,这种口号过大。
只求多个维度品味曾经的世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