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在小学和初中两次代表学校和公社的经验交流,以及中专毕业前的毕业作业,我真正称得上写作,这要追朔到我参加工作之后的一九八六年。
这一年,是我写作的真正起点。
在一般人看来,我的起步算是早的。但要与现在的孩子们从小学就开始,还是比较晚的。
幸运的是,我还没毕业,就被本地一家省直科研事业单位选中。
这个科研单位主要从事新能源研究。这在当时,全国各省仅有一家。既然是科研单位,重视科技人员那是理所当然的,勿用质疑的。
而我所在的行财科,属于二线服务部门,而财务人员都是小学初中文化程度,表面上不意思说,在背地里被人家瞧不起,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毕竟,搞财务工作的,萝卜不计,好赖长在埂上,这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
我到单位后,大家对我的印象稍微有所改善,不管怎么说,我是被单位从校门选来的,按照有些人的说法,我是科班出身。
即使这样,我也不敢有一丝的松懈。
工作一段时间后,我就发现,我所在的行财科早在几年前就订阅了《会计研究》《上海会计》和《辽宁会计》,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意外。
然而,细心的科长,把每年的杂志分别装订在一起,挂在墙上,方便大家传阅。
后来,我又发现单位每个科室都安装了一个音箱,每周都组织大家学习英语,从上到下,学习氛围十分浓厚,这就让我当初的意外,变得更加符合情理了。
良好的工作环境,加上优厚的福利待遇,这是每个人追求的梦想。很快,我就进入了状态。
我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很难把工作和学习分清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在忙完工作后,我就拿起这些杂志翻阅,好的文章,我就从头到尾细读,读不懂的,我就反复读,以便加深印象。
由于我没有实践经验,加之在学校只有两年时间,除了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也是囫囵吞枣,就更谈不上什么高深的会计理论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的推进,我紧密联系实际,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由浅入深,不断地去积累,对工作之外广泛的会计理论,有了梗概式的了解。
过了两年,单位开始评定职称。我听科长郑重其事地对我说,晋升职称必须提交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这是当时不可缺少的一项条件。
科长的提醒,立刻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视,并深深地埋在了我的心里。
打那以后,我就更加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有关会计资料,仔细研究文章的立题、结构和写作技巧,为将来写论文,做好前期准备。
在当时,职称和工资待遇是挂钧的。而晋升职称要比晋升职务来的更快。于是,我决定用全部精力,为未来更上层楼而努力。
有了目标,行动就有了方向。
刚开始写作的时候,真不知道从哪下手,即使动笔,写着写着,就断条,就连写个千八百字的文章,都感觉十分困难。
无奈之下,我边熟悉财务和会计制度法规,边去研究发表文章的作者,他们都是怎样谋篇布局的。
经过一段时间勤学苦练,我终于找到了一条规律,那就是:不管写什么主题,都要先发现和提出问题,再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给出自己的解决之道。
基于这个思路,我不断进行尝试,在竞争激烈的条件下,从市地级报刊,到省级杂志,再到国家级杂志,频繁投稿,履投履中,每次投稿前,都要复印一份留作底稿,以便于与发表后进行对比,找差距,查原因,以便改进。
我在发表第一篇文章时,我还是出纳。
出纳的工作就整天负责跑银行、资金收付、登记现金和存款两本日记账。
跑银行和资金收付倒不复杂,而需要日清日结,倒让我非常头痛。
那时没有实行电算化,都是用手工一笔笔登记,整天用算盘噼里啪啦进行加减合计。
每天下班前,我都要把日记账的收方和付方(现在已改成借贷)分别用算盘进行累加,然后,根据上月的余额,计算出每天的余额。
那时,我们单位是财政拨款单位,连基本账户和辅助账户共计七个。
七个大大小小的账户,天天都要结出余额,是一件十分繁重的任务。
我在做出纳的前两年时间里,完全按照科长的最初要求去做,过了两年后,科长觉得我已经成熟,渐渐就对我的要求不那么苛刻了。
尽管不需要天天日清,但至少需要月结。
每次月结的时候,都要跟科长的总账上的现金和存款科目要保持一致,不允许有一分一毫的差错。
如果一个数字登记错误,或者登记方向有误,月末的对账都会不平。
不平,就要重新累计,工作量就会翻倍。
一复一日,年复一年,我逐渐产生厌烦情绪,心想,什么时候才能脱离这个岗位,成为一名记账会计。
我反复考虑,见一时半会儿看不到亮光,于是,我就琢磨,能不能找出一个简结的方法。
有一天,我把账本摊开,把月计的四个要素写在一张信笺上。
结果,我发现,如果在四个要考中已知三个,求第四个未知要素,根据代数中方程式的原理,就可导出。
我一看有门。我把前几个月的数字反复验算,其结论都准确无误,因此,我十分肯定地认为,这个方法是千真万确的,值得推敲的。
我下班回到家里,在娘俩入睡后,我把饭桌搬到炕上,开始构思,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一篇《介绍一种简单的月计累计方法》的文章,终于告成。
第二天,我利用午休的时间,在谁也不知情的情况下,我找到了《辽宁会计》编辑部的地址,写好信封后,发了出去。
等啊,盼啊。
第一个月,一看两瞪眼。
第二个月,也未见自己的名字。
第三个月,外甥打灯笼,照旧。
此时,我的心凉了。
正当我不报希望的时候,奇迹出现了。
第四个月,我终于看到了我的作品。这让我喜出望外,比我小时候过年穿件新衣服都高兴。
不到几年功夫,我在本市暂露头脚,先后有财政局、会计师事物所和工商银行等多家单位,向我伸出橄榄枝,要请我加入它们的队伍,但都被我婉言谢绝了。
从此以后,我不断往全国各省市专业刊物上投稿,中稿率都在80%以上。先后在《辽宁会计》《东北科技》《财会月刊》《金融财会》《冶金财会》《上海会计》《科研管理》《营口日报》《财务与会计》发表数十篇文章,并参加中国会计学会财务专业委员会、会计信息化委员会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等组织的学术研讨会,我提交的两篇论文都被收录会议论文集。
一九八九年,全国举行首届会计知识大赛,我作为少数几位被财政局抽调的业务骨干,全程参加了试券的解答和协调工作。
国家于一九九二年开始举行全国会计师资格考试,我作为中级培训班教师,参加了考试,并顺利过关。
我于一九九六年参加的中国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年会暨第九次理论研讨会提交的论文《转换成本及其对企业的影响》获得优秀论文一等奖,并于一九九八年获得辽宁省第六届社会科学省级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
二0一二年,在单位十一年才起动调整班子的时候,经过严密的组织程序,我顺利地走上了领导层,开始了新的工作和生活。
二0一五年,我参加了由东北财经大学组织的中国内控学会研讨会,与专家学者共商政府与非盈利组织的会计改革。
就在这一年,我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了个人学术专著《财会研究与应用》,参与编写了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出版的二十一世纪高职高专精编教材《现代企业管理》。
用文字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辽阔的会计蓝天中自由放飞,用搏击的汗水,浇开属于自己的花朵。
一路走来,从迷茫到尝试,从热爱到专注,从失败到成功,一次次的经历,是那样的值得玩味,是那样的美妙,我从别人的目光中,读出了文字给我带来的喜悦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