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华《活着》读到哽咽,读到忍不住想大哭一场。
第一场哭为富贵母亲的死亡,第二场哭为了凤霞和二喜的爱情,第三场哭为富贵的人生末路,经历了一生的风雨到头来仍是孑然一身。
以上都是我瞎编的,实则我读《活着》是三天前的英语课上。至于读到哪里忍不住流了几滴眼泪我已不记得了。细细想来不过三天而已,另一部让我同样痛哭哽咽的作品《许三观卖血记》我到现在还能清楚的捋清其中的人物脉络故事情节来。
我觉得余华有点过了,把悲剧刻意的放大了,放的太大了。我辈从文学中想找的是共性,找共鸣,而不是找特性,若是如此文学就太简单了。直接找一个命运悲惨的人然后把他的故事一五一十的笔录起来,然后以纪实文学的标签出售,不就得了?富贵的人生太悲惨了,悲惨到读者开始怀疑他的悲惨了。绝非是故事悲剧一些不好,而是不能为了悲剧而悲剧。当故事达到二喜和凤霞结婚那时已经是苦中有喜让人以希望得以深见欣慰让人倍感文学的亲切和力量。谁知余华有大笔一挥,接连写死了人家一家三口,直接把这部作品的格调降低了。
文学绝不是只有悲剧才好,悲剧是手段,它的目的无非是照进现实让人意识到现实的诸多美好,这是它的意义。所以我讨厌这部书,虽然它带给了我诸多的感动。
我此前一直思考一个问题,文学的意义,这里附作答;
文学的意义是什么呢,它的意义就是没有意义。它是一个没用的月亮,月亮挂在天上除了让人遥遥的瞥见它的美之外,还能把光芒洒在黑夜里,人生哪能只有白昼而没有黑夜啊,有了黑夜就不能缺少月亮。有月亮在天上,亮堂堂的照耀着大地,大地上在黑夜里行走的人们能走的坦荡些,维稳些,这是月亮的作用,这也是文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