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六经辨证之议

                中医六经辨证之议

                      黄岐之

                      目  录

一、序   

二、《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三、《四圣心源》之六经辨证

四、《医理传真》之六经辨证

五、六经辩证与施治

六、小结

      一、序

      中医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杂病论》(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总结了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与内科杂病的辨证方法。

      六经辨证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病之见于证,必有病位,复有病情,故八纲只有抽象,而六经乃具实形。”。即六经辨证除包括八纲,明阴阳、识虚实、知寒热、判表里,还有辨方药的适应证。辨六经、再辨方证,是否适应,是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其中,六经辨证是其核心。张仲景创造性确定了伤寒病“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中医辨证体系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是后人学习中医者必修的四部经典著作之一。俗语有“一部伤寒医天下”,然而,对六经辨证的理解掌握不象现代人靠死记套公式那样轻松,更有甚者习中医多年不知所以然,因此,产生各种看法纷争。

      本文试图比较《伤寒论》《四圣心源》《医理传真》三部中医典籍中“六经辩证”内容,探讨其思想变化,与大家交流。

      二、《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伤寒论》中六经辨证是依据《黄帝内经》人体十二经脉关系归纳为六经。疾病是联系人体脏腑的经络关系发生了紊乱。六经病不是某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外感热病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综合症状。六经病相互传变是邪气传变过程。

    《伤寒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对伤寒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归纳总结了不同的病程阶段和症候类型的证治经验,论析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能有机地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示人以证治要领。

    《伤寒论》另一突出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本书记载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书中记载的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临床实际,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有效。被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伤寒论》一书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伤寒论》对于六经病证各有概括的提纲。

1.太阳病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阳明病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3.少阳病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

4.太阴病  太阴之为病,腹痛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心胸下结硬。

5.少阴病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6.厥阴病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胸,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六经病中太阳病(热),病性阳,病位为表;阳明病(燥),病性阳,病位为里;少阳病(暑),病性阳,病位为半表半里;太阴病(湿),病性阴,病位为里;少阳病(寒),病性阴,病位为表;厥阴病(风),病性阴,病位为半表半里。六经病证反映了疾病的病位、阴阳、寒热、虚实,即六经病与八纲是对应的,六经辨证明确,疾病的八纲属性也就确定了。

      六经病的施治如下。

      太阳病。病在表,宜发汗,不可吐、下。有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等经方。

      少阴病。属表证,宜汗解。有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经方。

      阳明病。热结于里而胃家实,宜下之,有承气汤经方。热而不实者,宜清热,有白虎汤等经方。病实有上下之分,若胸中实者,则宜吐不宜下,吐剂有瓜蒂散等经方。阳明病不宜发汗。

      太阴病。虚寒在里,只宜温补。汗、吐、下均当严禁。有理中汤、四逆散等经方。

      少阳病。病在半表半里,只宜和解。汗、吐、下均非所宜。有柴胡汤、黄芩汤等经方。

      厥阴病。属半表半里证,法宜和解,而禁汗、吐、下,和之以温性强壮药。有当归四逆汤、乌梅丸等经方。

      六经病各有不同病证,其用方药不同,治法也有差异,施治方药各有适应的病证,因此,中医辨证不只是要辨六经八纲,更重要的是,辨方药的适应证,确定方药的适应证与施治的病证对应关系,即方证。例如:太阳病有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大青龙汤证等。六经辨证首先应该明白疾病属三阴三阳中的那一类,然后,再从方证角度辨认适应其病证具体的方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就在于方证是否辨得正确。”

      《伤寒论》古文简洁,按病名、病症、主方的内客格式陈述。问答论病,简单明了。六经辨证与方证辨认一致是其关键,于是,众人以为只要背熟医典内容,便能象神医一样,治病救人。轻视六经辨证之医理的精通及方证之药理的理解,医药之理难以贯通,故神医少见,适得其反,庸医常常出现。

      三、《四圣心源》之六经辨证

      清代著名医学家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指出,张仲景《伤寒论》,以六经立法辨证,实为六气论治。六气之性情形状,六气阴阳及病见,明白宣示,习医者必须知晓,而后知六经之证。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其意在魏晋以后,无人注释。先圣总结的医理,无人流传和发扬,衰败至今日,不能问答。 

      《四圣心源》曰:“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水(肾)、火(心)、金(肺)、木(肝),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

      人的生命活动,是阳升阴降。“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具体表现为左阳升,右阴降,“一气周流”。脾升胃降为枢轴 ,脾升则肝升,肝升积温成心火,胃降则肺降,肺降积凉成肾水,心火下降肾水上承,周而复始。

      《四圣心源》曰: “土为四维之中气,木火之能生长者,太阴己土之阳升也;金水之能收藏者,阳明戊土之阴降也。中气旺则戊己转运而土和,中气衰则脾胃湿盛而不运。”“阴易盛而阳易衰,土燥为病者,除阳明伤寒承气证外,不多见。一切内外感伤杂病,尽缘土湿也。”

      1、天人合一,六气五行,皆备于人体。

      自然气候有风、热、暑、湿、燥、寒的六气现象,万物有木、火、土、金、水的五行属性。人体有十二经脉经气,实为六气。天人合一,六气五行,皆备于人体。内伤之病,病于脏腑功能失调形成的六气之偏;外感之病,因自然之气之偏,使人体六气偏见,即人气感应之。

      人体十二经气,手足同经复合(二经合一)为六气,手足主从,化气而气偏。

      厥阴风木(足厥阴肝,乙木;手厥阴心主,相火);少阴君火(手少阴心,丁火;足少阴肾,癸水);少阳相火(手少阳三焦,相火;足少阳胆,甲木);太阴湿土(足太阴脾,己土;手太阴肺,辛金);阳明燥金(手阳明大肠,庚金;足阳明胃,戊土);太阳寒水(足太阳膀胱,壬水;手太阳小肠,丙火)。

      六气五行是自然之道,六气变化有五行规律。足厥阴以风木主气,手厥阴火从母化气而为风,木生火,木为母。手少阳以相火主气,足少阳木从子化气而为暑,木生火,火为子。手少阴以君火主气,足少阴水从妻化气而为热,水克火,火为妻。足太阳以寒水主气,手太阳火从夫化气而为寒,水克火,水为夫。足太阴以湿土主气,手太阴金从母化气而为湿,土生金,土为母。手阳明以燥金主气,足阳明土从子化气而为燥,土生金,金为子。

      2.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

      人的六气(寒、热、风、暑、湿、燥),不病是不显现的,六经主六气,有某经患病,则其经气偏见。健康之人六气调和,不见气偏,无风、无火、无湿、无燥、无热、无寒,没有一气之偏见现象。人病是六气所为,或风、或火、或湿、或燥、或热、或寒,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或偏见。如厥阴病则风盛,少阴病则热盛,少阳病则暑盛,太阴病则湿盛,阳明病则燥盛,太阳病则寒盛。

      经脉有十二脉,气有六经,分别是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 、阳明燥金 、太阳寒水 。六经之气,由经中两经脉之气决定,有司化之经气和从化之经气之分。从化者不司气化,总以司化者为主,故十二经统于六气。厥阴风木(风)、少阴君火(火)、少阳相火(暑)、太阴湿土(湿) 、阳明燥金(燥) 、太阳寒水 (寒)。病则或见司化者之本气,或见从化者之本气,或司化者而见从化之气,或从化者而见司化之气。病者症状的气是什么?由六经之中本气之衰旺决定。六经气变而偏,见气是病证的表现。

      手少阴以君火司化,足少阴之水从令而化热是正常状态。如果足少阴之病寒,是从化者自见其本气,因为水性是寒的。如果手少阴之病寒,是司化者而见从化之气,因为君火本来是从水化生的(君火之阳来自肾阳,肾阳不升生阳,则上寒)。 

      足太阳以寒水司化,手太阳之火从令而化寒是正常状态。如果手太阳之病热,是从化者自见其本气,因为火性是热的。足太阳之病热,是司化者而见从化之气,因为寒水本来是从火而气化(寒水之阴来自心阴,心火不降生阴,则下热)。

      足厥阴以风木司化,手厥阴之火从令而化风;手少阳以相火司化,足少阳之木从令而化暑是正常状态。如果手厥阴之病暑,足少阳之病风,是从化者自见其本气,因为火性生暑,而木性生风。

      足太阴以湿土司化,手太阴之金从令而化湿;手阳明以燥金司化,足阳明之土从令而化燥是正常状态。如果手太阴之病燥,足阳明之病湿,是从化者自见其本气,因为金性本燥,土性本湿。

      总之,足太阳属寒,最易病热,热症。手少阴属热,最易病寒,寒症。厥阴主风,风盛常见,风症。少阳主火,火败很少,暑症。金性本燥,手太阴从土湿化是有七八成,太阴见湿为病。土性本湿,足阳明从金燥化是没有二三成,阳明见燥为病。

      3.一气周流,中气盛衰,五行生克,六经病证。     

    (1)厥阴风木之病证

      足厥阴以风木主气,手厥阴心主以相火而化气于风木。因为木生火,风木方盛,子(火)气初生,火未旺盛。

      厥阴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土温和,则肝木发荣,木静而风和;水寒土湿,不能生长木气,则木郁(不顺达)而风生。

      肝木以升发条达为性,己土(脾土)湿陷,抑遏乙木(肝)发达之气,生发不顺,故郁怒而克脾土,风动而生疏泄。百病因此而生,木气抑郁(肝木不顺),而人之生气不足者,十占八九。

      水生木,木生火,木为水火之中气。病则木郁,木郁土湿,水火不交,外燥而内湿,下寒而上热。手厥阴心主主火,木气畅遂(顺利),则厥阴心主从令而化风;木气抑郁,则厥阴心主自现其本气(暑)。因此,厥阴之病,下之则寒湿俱盛,上之则风热兼作。

    (2)少阴君火之病证

      少阴以君火主气,手少阴心之气为火,足少阴肾之气是水,水火异气,是以君火司化,因为火位于上(心)而生于下(肾)。坎(肾水)中之阳,火之根也。坎阳升则上交离(心火)位而为火,火升出自水。水转化而变为火,则寒从热化。 

      君火虽然降至手(手少阴心从胸至手),而实际从足(足少阴肾从足至腹)升上。阳盛则手少阴心主气(心火)下降,癸水(肾水)也变成温泉;阴盛则足少阴(肾水)主气上泛,丁火(心火)也变为寒灰。丁火虽然司气化,而制胜之权,终在癸水(足少阴肾),心生土,土克水,脾土制约肾水。但是,土虽克水,而百病之作,都是土湿,土湿则不能克水而反被水侮。土能克水者,唯有伤寒阳明承气一证,其余则寒水侮土者,十有九成以上。土溃决则火败,故少阴之病,一定是寒水泛滥而火土都亏。

      上热是相火不降而逆行。火中有阴液,癸水(肾水)之根,相火上逆,心液消亡,因此病“热”。少阴病热是相火(手少阳三焦)所为,不是心家(手少阴心)之过。病在上热时,必有下寒,以水火分离而不交也。因此,少阴病热,要考虑肾家之寒。水火是一体的,彼此相交,则为一气,不交则少阴之气离析分崩,寒水上逆而心火寒冷如冰,出现寒证。这是为什么火不胜水,出现上热不敌下寒的原因。

        心火上热,需要清心家之血,心火下降;肾水下寒,需要暖肾家之气,肾水上承。心火肾水相交,寒热相和。故补肝之血则宜温(肝血升),补心之血则宜清(心火降),补肺之气则宜凉(肺气降),补肾之气则宜暖(肾水酝育阳阴之气,阴中藏阳)。

    (3)少阳相火之病证

      手少阳(三焦)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因为木生火,相火(三焦)旺盛,母(木)气传子(火),木气衰退。

    (手少阴心)君火升于足而降于手,(手少阳三焦)相火升于手而降于足。少阳之火降,水得此火,而后通利,故三焦独主水道(主水气)。膀胱是三焦水液所归,水液相聚出入之地,故藏津液,气化则能出。由于水性闭蛰而火性疏泄,闭蛰则善藏,疏泄则善出。相火下蛰,水藏温暖而水府清利,则出不至于遗溺,藏不至于闭癃,水道调顺。水之善藏是三焦之火秘于肾藏。此火一泄,陷于膀胱,实则下热而闭癃,虚则下寒而遗溺。

      手少阳三焦之气为清,足少阳胆之气为浊,清则升而浊则降。手少阳病则不升,足少阳病则不降。凡上热之证,皆甲木(足少阳胆)之不降,于三焦无关也。相火本自下行,其不下行而逆升者,由于戊土之不降。戊土与辛金,同时并主降敛(肺随胃降),土降并金敛,相火就会下行潜入。戊土不降,辛金逆行,气机不顺,故相火上炎。足少阳胆虽从三焦化火,但是足少阳胆属甲木,为从化者,病则兼现其本气。火克金,相火逆行,则克庚金(手阳明太肠),甲木(足少阳胆)上侵,则贼戊土(木克土)。手足阳明(大肠和胃),其气本燥,木火双刑(相火克庚金大肠、甲木贼戊土胃),则燥热郁发,故少阳(少阳相火)之病(暑),多传阳明(阳明燥金)(里证)。

      少阳之气是阴气开始长而阳气正在消,其火旺盛,但容易衰退。阴气消阳气长则壮,阴气长阳气消则病。病在相火的衰退者,十占八九,内伤惊悸之证都是相火的衰退。病在相火的旺盛,十有一二而已。伤寒少阳证(半表半里证)常见。

    (4)太阴湿土之病证

      太阴以湿土(足太阴脾)主令,辛金(手太阴肺)从土而化湿;阳明以燥金(手阳明大肠)主令,戊土(足阳明胃)从金而化燥。己土(脾)之湿为本气(太阴湿土之气),戊土(胃)之燥为子气(阳明燥金之气),故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病在土燥的少,而病在土湿的多。

      太阴气主升,己土(脾)升则癸水(肾阳)与乙木(肝)皆升。土之升是脾阳的生发。阳虚则土湿而不升,己土(脾)不升,则水(肾)木(肝)下陷。火(心)金(肺)在上,水(肾)木(肝)在下,戊土(胃)降则火金降,己土(脾)升则水木升。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其原因是由于湿盛。   

      湿是水火之中气。上湿则化火而为热,下湿则化水而为寒。但是上也有湿寒,下也有湿热。湿旺则气郁,津液不行,如果火盛,熏蒸而生热痰(上湿热);如果火衰,(湿气)泛滥而生寒饮,这种湿寒是在上(上湿寒)。湿旺水郁,膀胱不利,如果火衰,流溢(遗尿)而为白淫(下湿寒);如果火盛,梗涩(尿阻塞)而为赤浊(下湿热)。     

      大小便色见黄是土气下传,大小便色见赤是木气下陷。因为相火在水,一线阳根(阴中之阳),温升而化乙木(肝),木中温气,生火之母,升则上达而化火,陷则下郁而生热。木气不达,侵犯逼迫土位,以其郁热传于己土(脾)(木克土),己土受之,于是浸润膀胱(肾)(土克水)。五行之性,病则传其所胜,是其规律。

      阴易盛而阳易衰,故湿气恒长而燥气恒消。阴盛则病,阳绝则死,道理简单,不难知晓。后世庸俗和愚昧,补阴助湿,泻火伐阳,这是古今医家的大祸。   

    (5)阳明燥金之病证

      阳明以燥金主令,胃土从令而化燥;太阴以湿土主令,肺金从令而化湿。胃土之燥,子气(燥金之气)而非本气(土,湿气),子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阴盛的病人,胃土之病多以湿邪阻滞为主;肺金之湿,母气(土,湿气)而非本气(金,燥气),母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阳盛的病人,肺金燥证为主。

      太阴主湿,阳明主燥,燥湿程度,在于中气。中气旺盛,则辛金(手太阴肺)化气于湿土(足太阴脾)而肺不伤燥(燥则不过,因为肺金恒燥,过则伤燥),戊土(足阳明胃)化气于燥金(手阳明太肠)而胃不伤湿(湿则不过,因为胃土恒湿,过则伤湿)。中气衰,则阴阳不交而燥湿偏见。湿胜其燥,则饮少而食减,溺涩(小便不利)而便滑(大便润滑);燥胜其湿,则疾饥而善渴,水利(小便急下)而便坚(大便硬)。

      总之,阴易长而阳易衰,湿胜者多见,燥胜者少见。辛金(肺)化湿是十有八九,戊土(胃)化燥是百无二三。阳明主燥,病则太阴胜(见湿)而阳明负(不见燥),土(胃土)见燥气而水亏(不湿)仅见伤寒阳明承气证外。因为火胜则土燥,水胜则土湿(水侮土),土燥则克水,土湿则反为水侮。水负(不能侮土)则生,土负(水盛侮土)则死,故少阴(太溪穴水气,水寒)宜负,而趺阳(冲阳穴土气,土燥)宜胜。土克水,则中气不败,没有中气败而人不死的。

      燥为寒热之中气,上燥则化火而为热,下燥则化水而为寒。反胃噎膈(饮食困难)之人,大便若羊矢(羊矢为羊屎,球状结团)(排便艰涩),其胃则湿而肠则燥。

      湿为阴邪,阴性亲下,故湿起于脾土而气见于膝踝;燥为阳邪,阳性亲上,故燥起于大肠而气见于肘腕。所谓阴邪居下,阳邪居上,是其规律。

      然而上之燥,也是因为下之湿。例如中风,血枯筋缩,其膝踝是湿,而肘腕为燥。己土不湿,则木荣血畅,骨弱筋柔,也就不会中风!   

    (6)太阳寒水之病证

      太阳以寒水主气,足太阳膀胱为水,手太阳小肠为火,火水异气,以寒水主气,因为水位于下而生于上,阳中含阴,离(火)中之阴是水之根。离(火)阴降而下交坎(水)位而化水,水降于火,因此丙火(手太阳小肠)化气在壬水(足太阳膀胱),阳极生阴。火化而为水,则热从寒而化气(水气),因此,太阳之气,含水(阴)火(阳),而以寒水命名。

      水性属寒,少阳三焦之火,随太阳(膀胱经)而下行,水得此火,理应不寒。水之不寒者,是癸水(肾)而不是壬水(膀胱)。水性潜藏,水藏火,然后火秘于内(肾),水敛于外(肺敛),为正常生理。木(肝气)火(心气)主里,从内而生长(春生夏长,肝春心夏),因此,里气常温;金(肺气)水(肾气)主表,自外而收藏(秋敛冬藏,肺秋肾冬),因此,表气常清。血生于木(肝)火(心),故血温而内发;气化于金(肺)水(肾),故气清而外敛。

      人之经脉,厥阴(肝)在里,肝气春生;次则少阴(心),夏长心气;(更)次则阳明(大肠),秋收肺敛;(最后)太阳(膀胱)在表,冬入肾藏。阳气肾藏则清气升而有神,浊气降而阳气入肾内温(心肾相交)。阳气不藏则外泄,内寒而外热。体表的寒水状态变为热火,体内温泉状态反而变为寒冰,外愈热而内愈寒,生气绝根,因而人死。

      癸水(肾)温而壬水(膀胱)寒则治(健康),癸水寒而壬水热则病(患病)。癸水病则必寒,壬水病则多热。丁火(心火热)由癸水化生,心肾相交,心火肾藏而肾水温。如心火不入肾,少阴君火(心肾)最易病寒(热则顺,寒为病);壬水(膀胱)化于丙火(小肠),太阳寒水(膀胱小肠)最易病热(寒则顺,热为病。寒则气化水,热则水为湿)。所以病寒是癸水所主,壬水无责;病热是壬水所主,癸水无责。

        四、《医理传真》之六经辨证

      “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阴阳化生五行,其中消长盈虚,发为疾病,万变万化,岂易窥测?诊候之际,犹多似是而非之处,辨察不明,鲜有不误人者也。”

      医学诊治首要问题是“识症”,只有准确的诊断了病情,才能开出有效的“药方”,取得好的疗效。中医诊病在于“识阴阳”。人体有阴阳,阴平阳秘是健康人的状况。人体的阴阳由脏腑产生,五脏五行彼此消长导致阴阳之偏颇而产生疾病。从阴阳看人体生理,健康的生理就是阴平阳秘,而患病的生理千变万化,难以辨别而常出现误诊现象。

      “余沉潜于斯二十余载,始知人身阴阳合一之道。仲景立方垂法之美。”

      郑钦安先生潜心钻研中医二十多年,明白了人体是阴阳合一之气。人体由气构成,气有阴阳属性,即一气阴阳。知道了张仲景《伤寒论》之方证辨证,组方论治的精妙之处。

      郑氏曰:“夫人身主命,全赖这一团真气流行于六步耳(三阳三阴,六经)。以六步合而观之,即乾坤两卦也(三阴为坤,三阳为乾,即阴阳)”即阴阳。又曰:“发病损伤,即有不同,总以阴阳两字为主。”指出仲景六经之阴阳真机,三阴三阳六步,其中寓五行之义,但终归阴阳之法。

      1、伤寒六经提纲病情 

      五运六气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一项重要学说。五运对应五行,五行(木火土金水)运行,演绎为六气(风热暑湿燥寒)现象,这是天地之规律。在天有六气,在人也有相应之六气(风热火湿燥寒),由五脏五行气机运行,十二经络三阳三阴所表现,合称为中医的“六经”。 

      六经指: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的合称。《伤寒论》中的“病”是“证”,考虑病性(阴阳)与病位(表、里、半表半里),证的基本类型为六种,分别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阳病、厥阴病。六经概括了八纲与十二经络含义,因此,辨证诊治只谈六经病证并对应其药方,也称为方证,其药方称为经方。   

      《伤寒论》对于六经病证各有概括的提纲和病情特点,作为辨证诊治依据。 

    一日太阳以“脉浮,头痛、项强、恶寒”八字为提纲,“恶寒”二字为病情。 

      二日阳明以“胃家实”三字为提纲,“恶热”二字为病情。   

      三日少阳以“口苦、咽干、目眩”三字为提纲,“喜呕”二字为病情。   

      四日太阴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二十三字为提纲,“食不下”三字为病情。   

      五日少阴以“脉微细,但欲寐”六字为提纲,“但欲寐”三字为病情。   

      六日厥阴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二十四字为提纲,“不欲食”三字为病情。”     

      中医治病重在辨证论治,有其证用其方,即方证。因此,治病辨证不辨病。同病可以是异证,不同病可以是同证,因此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伤寒论》将人体疾病分为六经病证,确定了疾病的一般规律,如何辨方证。治病有无疗效就在于方证是否辨得正确。

      2、六经定法贯解 

      “六经以太阳为首,厥阴为终。经者常道也,先天之真阳,原寄于肾,肾与膀胱相表里,真阳之气机发动,必先行于太阳经,而后行于诸经,昼夜循环,周而复始。”  六经传变是指疾病的病位在六经之间的传移。六经经脉由表及里,由阳入阴。基本形式是循经传,即由太阳、阳明、少阳传入太阴、少阴、厥阴顺序传病。除了循经传外,还有越经传、表里传、并病、直中等传变形式。   

      “凡病邪初入,必由太阳。太阳为寒水之区,居坎宫子位,人身之气机,日日俱从子时发起,子为一阳,故曰太阳。太阳如天之日,无微不照,阳光自内而发外,一身上下四旁,莫不毕照焉。所以主皮肤,经营卫,为一身之纲领。”  太阳处坎位,是真阳潜藏之处,阳气每天子时发起。阳升至盛,自内发外,主皮肤,统营卫,人体各处生机盎然,故真阳为一身之纲领。       

      太阳膀胱经为表,少阴肾经为里。六经各有表里,三阳病经不病里处,见太阳附解为例。一日太阳,太阳主寒,外寒客气所犯,阻真阳运行,患太阳之经病症。二日阳明,阳明主燥,客寒之气,自太阳而入阳明经,寒邪化,为燥邪,而阻真阳运行,患阳明之经病症。后续类推。 

      真阳入经络而传气是健康的表现,邪气入经络耗真阳而阻真阳流传,入从阳气弱及表浅之处,至阳气行(三阳经)及里深(三阴经)阳气生之处,因此,人体之病总是由轻至重,阳气逐渐衰弱的过程。

      3、六经病证

    (1)太阳经证解 

      “按:太阳一经,以寒为本,少阴为中气,太阳为标。太阳一经为病,有经病,有伤风症,有伤寒症,有两感症,有腑症。腑症之中,又有蓄尿症、蓄热症、蓄血症、癃闭症。不可不知也。”太阳经本标异气,病从本从标。          运气学说认为自然界有五运六气的变化,人体也有五脏之气和三阴三阳六经之气的运动。同时又认为自然界五运六气的变化,与人体五脏六经之气的运动是内外相通应的,即天人合一是天人间动态节律的同步和谐,这是人体健康的基础,而天人合一的失调是产生一切疾病的根本原因 。   

      人体外气对人体及在人体中传变中,六经之气,风寒热湿燥火为本,三阴三阳为标(阴阳)。在本气之下,标气之上,而界于本标之中为中气(脏腑为表里)。 “六经各有标、本、中三气为主,客邪入于其中,便有从中化为病,有不从中化而从标化为病,有本气为病,故入一经,初见在标,转瞬在中。”   

      “经症者何?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是也。”    “兼自汗而恶风者,则为伤风症,…,主以桂枝汤,…,浅一层立法也。”桂枝汤是太阳经症最浅方证。“经症而兼无汗者,则为伤寒症,…,主以麻黄汤,…,深一层立法也。”麻黄汤是太阳经症深一层方证。“经症而兼壮热、烦躁、脉浮紧者,则为两感症,…,主以大青龙汤,…,又深一层立法也。”大青龙汤是经症更深一层方证。  “设若不解,不传经别必传腑。腑症者何?口渴而小便不利是也。是邪由大阳之经,而转入太阳之腑也,主以五苓散,…。”  腑症之中有蓄尿症,主以五苓倍桂。另有蓄热症,主以五苓去桂,加滑石以清利其热。另有蓄血症,主以五岑散中加桃仁、红花、当归、万年霜之类。另有癃闭症。 

      经症为经络见病,腑症为脏腑为病。  太阳病,有经症初见,不传本经腑,而传阳明、少阳,三阳并病。也有传阳明而不传少阳者,二阳为病。又有三阳经症同见,而见太阴病。各种传病均有主治方证。  “仲景之法,总在活法圆通,并无死法”“六经所主气机乃为本,客气所生乃为病,客气往往随主气而化为病,故一经一经病形不同”。  六经辨证论治,方证之法仅是人体病治的一般规律,但病理千变万化,治法因病而施,故有法须活用,一味套用则成“死法”。

    (2)阳明经证解 

      “按:阳明一经,以燥为本,太阴为中气,阳明为标。有经症、有里症、有腑症,不可不知也。”阳明经病从中气。   

      太阳之寒邪未尽,势必传于阳明,则治阳明兼治太阳,若不见太阳之经症、腑症病情,独见阳明之经症、腑症,则专治阳明。当知寒邪走入燥地,即从燥而化为燥邪,这是气机变化的规律。 

      “经症者何?前额连眼眶胀痛,鼻筑气而流清,发热不恶寒,…。故用葛根汤从解肌,…,此本经浅一层立法也。”  “若本经经症,合少阳之经症,名二阳合病,…,如葛根汤合柴胡汤是也”  “若本经经症,而传入本经之里,…,用白虎汤以救之,有不使邪热归腑之意,深一层立法也。”  如“未能扑灭其都热,邪即入腑,…。邪至腑(胃)中,…,主以大、小承气汤”。  阳明病用药有大黄、芒硝、石膏之药,“须知寒邪至燥地,寒气即化为燥邪,一定不易之理也。”“万病不出阴阳两字,阳极化阴,阴极化阳,自然之理。”用寒泻之法助寒化燥。 

      人体之气机生化,“一阳初生,为一岁之首,一年分六气,六气配六经,一岁之气机,可以六日括之,六日之气机,又可以一日尽之。生生化化,循环不已。”也就是,一气周流,随自然之气,息息不休,一日一回,六日一周,一岁一轮。

    (3)少阳经证解 

      “按:少阳经,以火为本,厥阴为中气,少阳为标。有经症、有腑症,有半表半里症,不可不知也。”少阳经本标同气,病从本气。 

      阳明之邪未罢,势必传于少阳,则治少阳兼治阳明。如不见阳明之经症、腑症,独见少阳之经症、腑症,则专治少阳。 

      “经症者何?头痛在侧,耳聋喜呕,不欲食,胸胁满,往来寒热是也。…。盖少阳主枢,有枢转阴阳之道,…。少阳与太阴接壤,系阴阳交界之区,故曰半表半里。…。主以小柴胡汤,…,此本经浅一层立法也。”  “用药未当,邪不即出,则必入腑,…。主以黄芩汤,…,此本经深一层立法也。”  “邪在少阳,不能从枢转而出,直趋阳明地界,阳明主燥,故病者发热(热疟);邪苛不趋阳明,而专趋太阴,太阴主寒,故病者发寒(寒疟)”。“疟病不离少阳”,寒热之往来而决之于少阳。邪附于胆,出与阳明争则热,入与太阴争则寒,故有寒热往来,半表半里症者。 

      少阳经症初见,合三阴为病,即合三阴之法治之。须知伤寒有传经不传腑,传腑即不传经,更有直中太阴、少阴、厥阴,千万不可仅按循经而传思考,应依据六经提纲病情分析。少阳病有风、寒、热可辨。 

      《伤寒论》以邪正论病,六经有各自六气(太阳寒气、阳明燥气、少阳火气、太阴湿气、少阴热气、厥阴风气)之本气为正气,这是不变的规律。六经受本气而运,不受外来之客气,客气即是邪气。天地六气入体为客,“正气旺时,客气不得而干之;正气弱时,客气即得而入之。”《伤寒论》以寒气为客而论,出入变化,往来盛衰,是客气流行自然的规律,这是人身五脏、六腑之偏盛的结果。学医之人务要识得六经本气、病情、提纲,能明确客气之所在,用药有据,就能不存疑惑。《伤寒论》仅以寒为客立论,而未将其它五气逐位通论,是以寒论为例,论所有气为客成邪,其理相同。众人不应该认为《伤寒论》仅论伤寒,而是人体所有疾病的通论。

      (4)太阴经证解 

      “按:太阴一经,以湿为本,阳明为中气,太阴为标。有经症,有五饮症,有着痹、行痹症,有阳黄、阴黄症,不可不知也。”  太阳经本标同气,病从本气。   

      少阳之邪未罢,势必传入太阴,则治太阴必兼治少阳;如不见少阳之经、腑证,独见太阴之经症,则专治太阴。  “经症者何?暖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自利益甚,手足自温是也。夫太阴主湿而恶湿,…。主以理中汤”。太阳经症误服桂枝倍芍药汤,则寒邪陷入太阴之内,复还太阳表证。  “湿即水也,水盛则土衰,土衰即不能制水,以致寒水泛溢,…,种种不一”,称五饮症。“脾无湿不生痰”,为治五饮之提纲,治法总不外健脾、温中、除湿、行水、燥脾为主,依病势随机而为。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闭塞经络,有中气化为热邪,赤热肿痛,法宜清热润燥。有忽突起,不赤不痛,又当温中除湿。湿热蒸动,土(脾胃)象外呈,周身皮肤尽黄,有阳黄、阴黄不同病症。阳黄是邪从中气(胃)为病,主以茵陈五苓散;阴黄是邪从本气(湿化)为病,主以附子理中汤加茵陈。“立法总在湿热、阴阳二字分途”。 

      人身主命,全赖一团真气周流。人体生命是真气循六经的盛衰活动。阳气由生至盛,盛极生阴,阴盛阳衰,阴极生阳。真气盛衰循环不已。自然阴阳变化,天地以日月往来表现,人体以气血往来呈现,人体真气损伤而病及死。张仲景指明阴阳真谛表现为真气于三阴三阳相传之纲要,创中医诊治之法,而后人多在病形上论三阴三阳,不知其所以然,最终还是不得其法,一知半解。

    (5)少阴经证解 

      “按:少阴一经,以热为本,太阳为中气,少阴为标。有经症,有协火症,有协水症,不可不知也。”少阴经本标异气,病从本从标。   

      太阴之客邪未罢,势必传于少阴,则治少阴必兼治太阴;如不见太阴症,独见少阴症,则专治少阴。“经症者何?脉微细,但欲寐是也。…。元阳之虚,不交于阴,阴气之弱,不交于阳。主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令阴阳交而水火合”。协火症,“病人真阳素旺,客邪入而附之,即从阳化而为热,…,法宜养阴以配阳,主以黄连阿胶汤”。协水症,“病人真阳素弱,客邪入于其中,即从阴化,阴气太盛,…,法宜回阳”。 

      三阴症,阴盛阳衰,以温补救阳为要。三阳症,阳盛阴衰,以解散清凉救阴为先。阴阳简明,难以辨认。“阳中有阴症,阴中有阳症,彼此互和”。阳盛阴虚,滋阴救阴;阳盛格阴,滋阴消阳。阴盛阳虚,扶阳回阳;阴盛格阳,扶阳消阴。如今世人难辨别阴阳之真实,病机不明,《伤寒论》就如同多余典籍,尘封于世。

    (6)厥阴经证解

      “按:厥阴一经,以风为本,少阳为中气,厥阴为标。有经症,有纯阳症,有纯阴症,有寒热错杂症,不可不知也。”厥阴经病从中气。 

      少阴之客邪未罢,势必传于厥阴,则治厥阴必兼治少阴;如不见少阴经症,而独见厥阴,则专治厥阴。“经症者何?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是也。…。主以当归四逆汤(主方)、乌梅丸(总方)两方。”其病症为风(肝)火(胆)相合。纯阳症是客邪从中气为病,故见热深厥深,上攻而喉痹,下攻而便脓血,在上则以黄连、二冬、阿胶、鸡子清,在下则以黄连、三冬、阿胶、鸡子黄治之,此润燥救阴之意。纯阴症为客邪入厥阴,从标气为病。标为至阴,客邪亦阴。法宜回阳,阳回则阴消。寒热错杂症为标气与中气同时为病。法宜大剂回阳,少加黄连汁同服。

      六经各有标、本、中三气,客邪入其中,有入从标为病、从本为病、从中为病。郑钦安先生阐述六经定法,不过是其大致内容,学医须细心研究,知晓邪之出入,有助于《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的理解。 

      五、六经辩证与施治

      六经辩证是中医辨证施治的主要内容。天人合一是中医思想的核心内容,天有六气,地有五行,六气五行皆备人身。天之六气与人之六经同气。人为何生病,内伤外感其理如何?医祖之典《伤寒论》仅给出六经病证与其方证之辨,隐复杂之理而宣示其具体之法,于是后人不明,出现误解,有各种理解分析。

      1、医治有法,《伤寒论》提出六经辨证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源自《黄帝内经》,融合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多方面辨证而形成的中医医治规范性施治方法,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伤寒论》是中医告别神秘的医学认知,走向大众的医学总结与创新,标志中医开始摆脱巫学走向科学,通过辨证施治,中医医治进入有据有理有方,达到有效的时代。六经辨证通过辨证疾病的证候与药方的方证相对应实现有效的医治目的。《伤寒论》数千年的流传实践检验证明了六经辨证理论是成功的,维护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

      《伤寒论》中六经辨证属提要总纲,人所患疾病千差万别,具体医治还需医者辨认。医治实践中需要思考其理,传承教授中也需要说明其理,即就是如何论治。六经辨证包括阴阳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五行辨证等内容,不是简单的某方面辨证内容,是各方面在内的整体辨证。六经辨证反映了八纲辨析内容。也就是辨证既要考虑整体,又要考虑局部,疾病证候的辨别与医药方证的对应,加强了整体与局部的联系,促进医治的有效实施。

      中医医治理论与技术主要包括四诊诊法、辨证施治和医药配方,而《伤寒论》中六经辩证施治统领其各方面,因此,后续中医各流派的发展是以此为基础的,辩证内容重点随时随地出现的病证不同而异,产生了不同流派,不同的学术观点也让后人产生医理迷茫。

      2、医理迷茫,《四圣心源》传递薪火

      《四圣心源》曰:“医有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四圣”之书,争光日月。人之代革,薪火无传,玉楸子(作者)悯后世作者不达其意,既解《伤寒》《金匮》,……”“内外感伤,百变不穷,溯委穷源,不过六气。”“阴易盛而阳易衰,……。阴盛则病,阳绝则死,理之至浅,未尝难知。后世庸愚,补阴助湿,泻火伐阳,病家无不夭枉于滋润,此古今之大祸也。”

      《四圣心源》以一气阴阳,阳升阴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脾升胃降为枢轴 ,脾升则肝升,肝升积温成心火,胃降则肺降,肺降积凉成肾水,心火下降肾水上承,周而复始, 一气周流。人体中六气调和,不见气偏,人病是六气所为,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或偏见。六气偏见源自土湿阳衰,五脏生克,中气不旺。即人体中六气偏见主要是脏腑辨证,与五行理论相关。六经辩证是整体体现在局部之中气盛衰。“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人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医治之药,首在中气,扶阳抑阴,崇阳补火。

      3、医理昭明,《医理传真》揭示真谛

      《医理传真》曰: “窍念一元肇始,人身性命乃立,…。有形之躯壳,指定一团死机,全赖这一团真气运用于中,而死机遂转成生机。”“万病不出阴阳两字,阳极化阴,阴极化阳,自然之理”。

      中医神派以阴阳辩证立论,一气阴阳,生命之本,阳主阴从,万病不出阴阳两字,阳极化阴,阴极化阳。人体生命靠真阳运行而生。又曰:“发病损伤,即有不同,总以阴阳两字为主。”

      《医理传真》又曰:“千古以来,惟仲景一人,识透一元至理,二气盈虚消息,故病见三阴经者,…,是知真阳不足而阴有余也,故着重在回阳;病见三阳经者,…,是知真阴不足而阳有余也,故着重在存阴。”“仲景立法,只在这先天之元阴(真阴)、元阳(真阳)上探取盛衰,不专在后天之五行生克上追求,附子、大黄,诚阴阳二症之大柱脚也。”“夫人身主命,全赖这一团真气流行于六步耳(三阳三阴,六经)。以六步合而观之,即乾坤两卦也(三阴为坤,三阳为乾,即阴阳)”。指出仲景六经之阴阳真机,三阴三阳六步,其中寓五行之义,但终归阴阳之法。阴阳辨证寓三阴三阳六经辨证 ,三阴症,阴盛阳衰,以温补救阳为要。三阳症,阳盛阴衰,以解散清凉救阴为先。

      阴阳简明,难以辨认。“阳中有阴症,阴中有阳症,彼此互和”。阳盛阴虚,滋阴救阴;阳盛格阴,滋阴消阳。阴盛阳虚,扶阳回阳;阴盛格阳,扶阳消阴。

      “究竟仲景心法,一毫不识,开口即在这五行生克上论盛衰,是知其末而未知其本也。…。余更有解焉:人身原凭二气(真阳、真阴)充寒上下四旁,……。二气之不足,无论在于何部,外之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皆得乖其虚而入之以为病。”六经辨证从阴阳二气盛衰,真阳运行分析,更能体现其本质特征。阴阳盛衰是整体表现,真阳运行障碍是局部分析,整体与局部一体,八纲辨证尽现,辨证施治简化且明确。

        六、小结

      从上述讨论中,我们不难看出,《伤寒论》六经辩证是纲领,包括现代中医诊断学辨证的诸多内容,如阴阳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反映了八纲辩证,是辨证论证的总则。《四圣心源》之六经辨证是通过中气盛衰,脏腑气机变化,五行生克,从一气周流中反映。《医理真传》之六经辨证以阴阳盛衰,真阳流行三阳三阴六步分析,表现人体生命的本质。六经辨证是人体生理的整体与局部相互兼顾的思维,疾病情况有病症、病征、病位,病证各方面,不同的病情的重点不一样,考虑的内容不同,辨证思维也就有差异。这就是为什么中医各流派的医技不同,特色各异,而医理相同的原因。中医对人体生理的认知视角是整体,而又顾及局部的思维,一气阴阳是其根本,整体即一气,六经辨证为纲,总领各种视角辨证。

      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特点,六经辨证是其基本内容。后人不断注释《伤寒论》的现象,仅是从不同角度对其理解,并没有提出更新的内容。于是,火神派郑钦安感叹:“可惜仲景一生心法,无一人道破,定六经之旨归,罕能了了。”世人“不知立法之祖,定六经早已判乾坤之界限,明六气业已括万病之攸归。”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与归纳,结合其临床体会,创立了六经辨证...
    相逢一笑307阅读 4,145评论 0 0
  • 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 (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其人...
    悠悠然的快乐时光阅读 5,266评论 0 0
  • 为什么我直接把六经辨证拿出来讲,不从我们常用的脏腑对应五行的那套东西来讲呢?因为我想让大家快速能用,真正碰到临床问...
    中医小学生大木阅读 3,826评论 0 1
  • 中医属于经验医学,历史传承源远流长,凝聚着数代医家学者的智慧。无论是医学宗师,亦或是无名游医,都是在继承往圣绝学的...
    伤寒论那些事儿阅读 3,483评论 1 1
  • 《伤寒论》的内容很丰富,共计398条和113方。它的主要篇章的编次也很具特色 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
    惠米丽阅读 14,534评论 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