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了,我却跟网络上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小时候看过的书。
莫名就想到了从前。
小时候我的家就住在一个小山城里,父母工作普通,日子嘛,过得平静安逸。
我从小不是一个很喜欢学习的人,总是捱到作业写完就拿着皮筋出去玩。那时候妈妈其实对我管得不是那么严,成绩嘛,不好不坏就好,她对我唯一的要求就是要守时。
出去玩之前约定好几点回来,就一定要几点回来,如果没遵守,下次不许出去。
大概5、6岁吧,我就习惯了带一个小小的手表,很少晚回家。
感谢我的母亲大人,培养了我这么个一直坚持到现在的好习惯。
不过我记得后来我的成绩好像一度有些下滑,尤其是语文成绩。
我记得那大概是小学四五年级的事,我开始有些不会写作文了。
也是从那时开始妈妈有些着急,在外面找了个作文兴趣班给我报了名。
但我这个人啊,从小就特别不喜欢兴趣班。
所以一开始去上课是非常不情愿的。
但神奇的是,被妈妈拽着去听了第一节课,竟然爱上了这个兴趣班。
我记得那个教室在当时的少年宫的最顶层。
七楼,没电梯。
但我每次上课都爬得很开心。
那个时候教我的是个女老师,看得出来我写作文很吃力,倒是没直接说该如何写作文。
她说,先多看些书吧,不拘什么书,只要看进去就好。
托妈妈一个开书店的同学的福,我后来大多数看过的书都是从书店里借回来的,看完再给送回去,然后再借再看。
大概也是那个时候开始养成一种看书要极度爱护的习惯,毕竟书不是自己的,要比平时更用心。
恰好当时小学的班主任是语文老师,为了鼓励班上同学多看书,在四年级和五年级的寒暑假里举办了读书比赛,看谁读得多,看谁读后感写得好。
小孩子总是争强好胜的。
所以我所有的名著,名人传记,大多都是从那个时间开始看的。
印象中第一本红色小说是《小兵张嘎》,然后就开始了诸如《红岩》,《林海雪原》,《亮剑》,《历史的天空》《铁道游击队》等等。
那个时候看的是故事,即使看到最后看到了那十年浩劫,其实也不很懂那种悲伤。
国外的名著也是那个时候看得最多,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大小仲马,莫泊桑,米盖尔塞万提斯等等。
当然也看不懂,转眼十几年过去,能记得住情节的,寥寥无几。
但好像也确实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不愁如何写作文了。虽然也没写多好,但总归是个中等偏上的成绩。
妈妈很开心,问我,上初中了,还要去作文班嘛?
我说要去,我想去。
妈妈便欣然交了学费。
可教室却换了,换成了临街的一楼,门外便是成荫的柳树。
老师也换了,换成了一个面容苍白身材瘦削的男老师。他并不老,却总佝偻着背,讲课的时候声音不大,总咳嗽。
病弱二字,我是那个时候才有一个切实的体会的。
我大概是班上最用功的学生了,总是提前半个小时就去,带一本自己借来的书,坐在角落里看。
后来老师到了教室之后会走过来看看我看的是什么书,会问我一些问题。
每次都与书里的故事和人物有关。
我很少答得上来。
老师每次都会笑笑,却不给我讲。
“你会有看得懂的那天的,别人的体会终究是别人的。”我记得老师如是说。
我还记得我曾经特别幼稚地问老师,为什么我翻过的所有书他都看过,无一例外。
老师说:“读书,读好书,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一件事。”
我当时什么反应已经全不记得了,只记得那是个初春的下午,外面吹进来的春风还有些凉意,老师身上的棉服厚厚的,但却看得出他依旧很冷,他推了推厚重的眼镜,笑得分外儒雅。
后来学校的学习越来越忙,我的作文渐渐如鱼得水,便在一个秋天的课程里,跟老师说了再见。
老师看着我手里拿着的已经不只一次出现了的《亮剑》,只是问我:“你喜欢这本书?”
我说是。
“原因呢?”
我说不出。
老师给我布置了最后一个问题:“以你所见,李云龙和楚云飞,是朋友还是敌人?”
还未等我的回答,老师道了一句“再见”。
再见面,便已经是我高三时候的事了。
那是一个冬夜,我独自一人从家里出发去学校上晚自习,胡同口昏暗的路灯下,我看见了一个迎面而来的身影,依旧是那么瘦。
我尝试着问:“邵老师,您还记得我吗?”
“你是……”
“您的一个学生。”我不知该如何解释那段,并不是那么会确切的形容当年的课程类型。
“你是xxx吧?”老师眼前一亮,深吸一口气,却猛地咳嗽了起来。
我连忙称是。
“长这么大了!”老师一脸的笑意。
我记得那天我急着去学校,所以只是跟老师寥寥寒暄几句,便匆匆告别了。
老师报了一串他的电话号,说,很乐意我有什么事随时问他。
“希望我能看见你考上理想大学的那天。”他说。
我不敢接话,匆匆跑掉了。
可那串电话号,我到底是忘记了。时至今日想起来,依旧十分后悔。
如果电话还在,我至少会在高考结束跟老师说一句迟到了6年之久的感谢,至少会了解老师的近况,每逢佳节问候一句,聊表心意。
可从那之后,我便再也没见过他。
老师您还好吗?我很想念您。
当初刚上高一的时候班主任为了让我们劳逸结合,放了一个纪录片叫做:《高三》。
那个时候嘻嘻哈哈看过去,只觉得那里的学生比我们这个山城的条件还不如,其余的,并没有什么感想。
歌倒挺好听的。
老师看我们的神色只是笑:“每次我给高一的学生看这个记录片,都是你们这个反应,没事,我们高三的时候再看一次。”
老师信守承诺,在高三5月份时,毕业典礼结束的那天,又放了一遍《高三》。
全班所有人,包括男生。
在那首当年觉得非常好听的歌里,全都哭得稀里哗啦。
——《那些花儿》
如今想来,其实花儿也许并不只是当年看纪录片里的单纯的同学和老师,还有从小到大陪伴我们的朋友,亲人,还有那四散在回忆里,所有的美好。
还有许多花儿依旧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我看不到时一点也不惹眼,我看到了便是一片五颜六色的花海,随风飘扬,芬芳四散。
也有许多花儿再寻不见,变成了个念想,成为人生里的一个遗憾,只能怀念。
因为她们已经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
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