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 年 10 月 19日(农历九月十七)
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1.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三次讲话说起
2.思考、探索、研究和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前提
3.已有研究的特地送你和不足
4.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相成就
5.创新理论与人类文明性形态创建
6.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无止境
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相成就
几千年以来,尽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类社会面临的四大问题(如何认识人类自身、如何认识自然界、如何认识人类社会、如何处理人与自身及外部的关系)均有探索和思考。但相对而言,探索和思考更多地集中在如何认识人类自身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身、外部世界的关系方面。这就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探索人生究竟的身心性命之学上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形成了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人类文化的百花园中独树一帜。但传统中国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内在规律的研究,相对比较缺乏。
对中国的思想史进行梳理我们会发现,儒释道等各家的圣贤、哲人在如何证悟人的自性、如何超越“小我”而心怀天下黎民苍生、如何实现人生的自我超越和升华等问题上各施所长,但并没有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类社会发展逻辑等问题上实现根本性的突破,这也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
在人类思想史的视野中,马克思、恩格斯两人一生都在思考和总结人类社会自身的规律和发展趋势,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发展规律和未来趋势做出了详细的论证和理论指导。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最突出的优势,也是对人类社会最有价值的地方。可以说,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出现,让探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真正有了科学性。
无论多伟大的人,他的精力和关注点都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马克思、恩格斯也是这样,他们不可能回答人类社会发展的所有问题。通过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进行总结,我们会发现在深入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外,马克思对于社会主体(人)的价值观、内在修养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间的互动关系等方面,缺少更细致的研究。人类社会的内在规律只有通过社会主体的实践才能得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主体的价值观、素养、修为等因素,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任何一个伟大的社会理想,哪怕是再具有科学性、再具有真理性,如果社会主体缺少价值观和内在修养的支撑,都不能得到实现。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得到这样的结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于社会主体价值观和内在修养如何提升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专注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逻辑的研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需要社会发展规律的指引,这样才能清晰未来发展的方向;对于马克思主义而言,需要社会主体价值观和修养的支撑,这样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才不会停留在理想层面,才能得到社会主体的支撑而真正变为现实。
具体到近现代中国,最紧缺的是两个方面的知识体系:一个是如何认识中国社会落后的原因,如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势,如何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推翻内外敌人的压迫,走出自强自立的发展道路。很显然,马克思主义在这一方面有着最突出的不可替代的优势,这是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就是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国亟须自然科学的大力发展和大推进,从而加快发展,迎头赶上,真正具备维护民族独立和尊严的能力。由此,我们可以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缘何急迫地推进工业化进程,为何急迫地发展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在七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
具体展开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于人的自我超越和价值层面的思考和探索,在近代特定的历史境遇中,在摆脱近代中国落后挨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面前,光靠人的修为和道德无法应对近代中国的困境,无法指导中国人走向光明的未来。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需要历史发展规律的指导,需要科学的社会发展分析工具和人类发展规律的指引,这样才能引导中国人民知道近代为什么会落后、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由此,我们也能很好地理解当今意识形态下为什么要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恩格斯则更为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侧重于论证共产主义的合法性、正当性、必然性、规律性以及如何真正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在实现的过程中,除了社会结构的改造之外,社会主体的自我改造、自我超越和价值支撑也是必要的条件。如果社会主体的价值观和修为与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不匹配、不相容,社会主体坚持以自我为中心,秉持私有财产至上的理念,有精致利己主义的倾向,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根本不可能实现。简言之,共产主义的实现不仅需要社会结构的外在改造,也需要社会主体的内在改造,需要人们在思想和价值观方面的升华。而在这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突出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人要从“小我”走向“大我”,主张仁爱天下,推己及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人溺己溺”“人饥己饥”“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先难后获”“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等精神和价值观,恰恰是共产主义精神境界的重要表现。
如果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就会缺少价值观念和社会主体素养的支撑。这必然导致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在实践中出现社会主体素养与社会结构运行客观需要之间的矛盾和不匹配,最终无法真正创建共产主义社会。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缺少社会发展逻辑的理论指导,缺少人类发展规律的指引。
梳理人类近代以来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后,我们不免追问:中国共产党的事业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除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之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博大智慧的支撑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之所以能发挥巨大的作用,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具有科学性、真理性以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和支撑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者有机结合的过程,与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革命、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的历史进程交汇在一起,很好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必然性、必要性以及巨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可以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两者相互成就,共同推进了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的发展进程,并深刻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理论的完整性和真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