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学生们的生活在明显或不明显的变化着。近段时间出现的自我伤害行为,不同年龄阶段兼有,尤其学生自我危机事件频发生,且呈现低龄化的趋势!且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学生的自我伤害率便开始攀升,到初中后达到一个高值,高中次之,到大学又是一个峰值。据权威统计:在中国青少年死因中,意外死亡排在第一、自杀排在第二,然很多的意外其实是故意,这是非常非常值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痛定又思痛的,尤其让学校和家庭教育蒙上了一层阴影,家庭、校园中岂是出现自我伤害生命危机之地!中小学生如花岁月,青春活力无限,且是自杀而死,让人痛彻心扉、捶胸顿足!面对花季生命的陨落,怎么办?该怎么办?
面对这一紧迫现象,已公益服务大众8年之久的希望24热线,其学术总监林昆辉老师于6月20日中午全国公益公开课,开启了后疫情时代学生心理学的详细解读,热线学术总部晚上开启了深入研讨,热线各中心陆续开展专业学习,贵州中心也在林师解读完的第二天6月21日晚开展了沙龙研习。
在集体智慧下,更清晰操作:疫情前学生样子,疫情期间上网课的样子,复学后学生的样子,三个不同阶段的样子背后共相确是自我一角色与相对角色—相对自我关系的矛盾冲突,特别明确指出原来学生角色有问题而在疫情期间相对消停的孩子,是因为学生角色暂时叫停,只有家庭角色和自我,而这时候父母注重和孩子去改善关系,而该学生又处在居家防疫的半学生角色状态的舒适圈里(面对网课上课时间有随意性、上课的姿态是随意的、作业完成情况是不必直接面对老师和同学的),在疫情期间相对无事;而原来学生角色没有问题而在疫情期间出现惹是生非的孩子,这可能的真相就是原本学校角色压着、家庭中孩子角色尚未建构成功,存在着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子、子亲关系冲突或家庭其他关系冲突,在居家防疫期间,因为亲子之间关系恶化,矛盾冲突凸显,孩子直接从生活学习作息破坏,行为习惯和习性破坏,偏差行为不断,更甚的是直接从偏差行为跳跃到精神障碍的病态行为或自虐自残自杀变态行为,因此疫情前好孩子疫情后惹是生非,之前学生角色出问题疫情期间相对相安无事,而复学后打回原形,或学生角色遭受破坏,上不了学、不想上学、学务困扰、班级同伴冲突、师生冲突不断,甚至乖乖学生、乖乖孩子突然变成叛逆、忤逆不顺,大量偏差行为或病态甚至出现自虐、自残、自杀等变态行为,这令人痛心疾首的的行为现象。不仅是对学生本人的考验和挑战,更是对家庭父母教养和学校教师教学教育指导,以及学校制定管理策略,都提出严重警示和迫在眉睫的机制完善!当务之急
学校与教师
1.务必提供温和与亲切的校园生活气氛;
2.务必各项学务措施,不宜雷厉风行,切忌执法无情,引发不适应而出现偏差行为,甚至更激烈反应。
3.全体教师严禁疾言厉色、大声叫骂,负向标签、团体施压与人身攻击,否则会引发学生《应激反应》或《创伤反应》。
4.各科教师不赶课,务必作业量适当。对有问题学生不要直接处理,应主动转介心理辅导教师。
5.发现不适应学生,不要让家长直接领回,应安排心理教师悉心辅导。若能力或效能不足,应立即转介社会资源进行有效心理咨询或心理干预。
6.学校没有专业师质队伍开展工作,请有危机干预识别和防治资质的社会公益组织,开展针对教师和家长的如何识别危机和陪伴技巧,同时对学生开展疫情下如何自助互助求助——三助能力学习与训练,学校一方面派专人学习危机干预系统课程,另一方面畅通求助绿色通道,发现问题及时应对。
尤其解套的关键:一方面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成为学生生涯发展中重要的他人,这就教师需要付出两种成本(心理成本和行为成本)。从心理成本上做到(对学生的学习正向期待,“我看好你!”对学生做正向预言,“我欣赏你”!对学生的自我做正向情感表达,“喜欢你”!)从行为成本上去做(在学生的学习上正向协助,“我要帮助你”!在对待学生时做正向支持,“我关注你”!)在教师的两个成本投入下,让学生在教师的预言下,激发我要做你的好学生,我要好好学习这门功课,到我好喜欢我的老师,我要好好学习,当个好学生!学生在教师的他人预言中作自我预言,并用自我预言去应验他人预言。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建构学生有效的生活作息管理,支持教师和协作学生管理自我欲望与嫌恶。学校和教师两方面合力,教师和学生最终通过“教务和学务这一平台”建构亲师关系,发展师生之情,学生在情感的支配下,去做应该、可以、愿意、喜欢扮演学生、子女角色,去成就教师、包括父母是自己的重要他人,是自己的恩人,恩人的要求比自我的需要更重要,所以我要当好学生,当好儿女!做好学生、好儿女要做的事,终于从绝对中心发展为相对中心,可以以重要他人和角色两个中心来抉择角色担当,承担事务,从他律到自律管好欲望和嫌恶,最终解套这特殊疫情下孩子【舒适圈】和【战斗圈】的困局,成就增长抵抗贪嗔痴迷瘾的能力,增长面对失败的能力,增长面对失败转苦为乐的能力!
愿科学知识的传播超越一切不同见解之别,服务急切需要科学知识和方法指导的万千大众与悠悠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