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人知道写作的意义,但就是不愿意动笔写,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但是,想要提高写作能力,最重要的是写,至于写什么,怎么写都是次要的。
就像拿筷子,学走路,没有小孩子是天生就会的,从开始的跌跌撞撞,到逐渐能够站稳,都是一步一步才学会的。假如,不能忍受刚开始不好的表现,恐怕学会任何一项技能都是天方夜谭。
我是普通的大学生,也渴望成长。但是,能力不强,我是有强烈的表现型人格倾向。但是,在努力成长的路上,只有相信自己。就拿写作来说吧,很多人觉得自己写的很烂,不想写,甚至采用等的方法,想有一天自己灵感来了,写出来的东西一鸣惊人。可惜,灵感不是等出来的,灵感是不断践行才会有的。
稻盛和夫说,所有智慧迸发的瞬间,无一不是在勤奋工作中产生的。在研究新型陶瓷时,他一直寻找可以代替粘土的材料,尝试过无数次。一天,他一边思考该用什么作粘合剂,一边走路,突然被东西拌了一下,他低头一看,是松香树脂,灵感涌进他的脑海,松香树脂不就是他一直苦苦寻找的东西吗?
《财富》专栏中,笑来老师说过,钥匙一定不再锁头上,想要开锁,要去别的地方找钥匙。不管是,我们写作没有灵感,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还是被问题卡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
都不要只把目光集中到,没有灵感或问题本身上,写作没有灵感,写就可以了。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想办法把注意力转到别的地方,去别的地方找找答案。知易行难,进步是要不断践行,不断思考的。
写作有很多好处,我曾经总结过,大家感兴趣可以看一下我之前的文章。
上周,我做一道PLC的交通灯的题目,刚看题目时,觉得并不难。我按自己的理解编程,结果始终都不对,看编程有觉得没有问题。最后,关键点在课本上找到的,书上的和我的题相似,只是我的难些。
在任何时候,注意梳理自己手里的钥匙,看看他们适合解开什么样的锁,有没有其它的用法。有困难不可怕,没灵感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只关注自己没灵感,把注意力放到了困难上面,这样不利于我们解决问题,还会让我们产生焦虑。
灵感,不是等出来的,而是我们在不断努力,不断思考中来的。李翔老师说“灵感是业余人士的说法,专业人士只有每天按时的努力工作”。是的,我感觉这句话很有道理,灵感不是空想出来的,即使没有灵感,也要努力工作。
我分享两个获得灵感的好习惯,一个是做记录。每当自己有好的想法,生活中有深刻的感悟,把它马上记录下来。这样,你写作时,这就是很好的素材了。
另一个是平衡生活,每天保持规律的作息,适当的锻炼,不断为成长而努力,就是获得灵感最好的途径。
伤仲永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仲永小时候很有天赋,很小就会写诗,很多人看好他。于是,他的父母让他辍学,专门靠写诗赚钱。结果,成年之后的仲永再也做不出好诗,成了农民。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那怕天赋很高,不努力学习成长,一样没出息。可见,对大多数人来说,放弃努力,空等灵感是在浪费时间,获得灵感最靠谱的方式是不断学习,不断努力成长,让自己更优秀。
在生活中,常有一种感觉,曾经困扰自己的问题,事后看来并没有那么困难,答案藏在之前想也想不到的地方。甚至,解决问题的工具,就在自己手里,但是,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这种资源。现在想想,这些也要因为能力不够,没有很强的元认知能力。
查理.芒格一直强调的,多维度学习,本质就是让我们锻炼多个角度看问题的能力,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更能激发我们的灵感。
灵感,指我们能看到事物更多的方面、更多的可能性。所以,激发灵感的最好方法莫过于跨界学习,广泛的吸取知识了。
灵感,不是等出来的,灵感,是要靠我们主动去努力,去践行的。关键是,即使没有灵感,我们也要用追求更好的心态,去改进、完善、持续不断地做好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