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鄙视》:我渴望的其实不是分手,而是重新相爱。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之于意大利,如同中国的鲁迅。

莫拉维亚22岁时出版欧陆第一部存在主义小说《冷漠的人》,一举成名。20世纪中期,他在全球文坛如日中天,陆续出版了《罗马女人》《同流者》《鄙视》等巨著,冷静审视现代人的情爱世界、失意者的内心世界,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危机,探讨人的行动力、人的责任以及人如何能更好地存在。因为他的作品曾被查禁,“莫拉维亚”是他最著名的笔名(真名:阿尔贝托·平凯莱)。《鄙视》这部作品被戈达尔翻拍成影视作品。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鄙视》写的是婚姻危机,讲的是现代人的爱无能。

虽然这部小说写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但却特别贴近当今中国的生活。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在罗马寻求发展的剧作家里卡尔多的遭遇,他娶了一个美丽的妻子,为了博得妻子的爱,里卡尔多放弃了自己的理想,选择了一份来钱更快的工作以满足妻子的物质欲望,接了一些收入颇丰的工作之后,买了房子和车子,却遭到妻子的鄙视,他在探究妻子为何鄙视他的过程中,失望和绝望一点点累积,直至他们婚姻破裂。他为了生活苟且偷生,妻子也沦为制片商的情妇。莫拉维亚用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经济发展时期的夫妻关系,也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里卡尔多的内心世界,以及人丧失尊严,沦为工具的过程。

里卡尔多是可怜的,埃米莉亚鄙视他是因为从结果上来看里卡尔多为了钱改变了自己的本性,埃米莉亚爱上的是只为自己写作的里卡尔多。荒谬在于,因为爱所以不爱了?因为里卡尔多爱埃米莉亚,所以才去挣钱,才变成了埃米莉亚不爱的人,失去了埃米莉亚的爱。 正如我们现下生活一样很多时候为了他人我们付出,但是却得到了不想要的结果。然后我们开始觉得不公,对他人生气,因为我“付出”了。我们没能冷静地想一下我付出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不就是为了他人能更好吗?

故事的最后里卡尔多确实理性分析出了俩人矛盾的前因后果找到了症结,然而他还是不够勇敢。没能在发现妻子被不礼貌对待后保护她,没能和妻子再次现实地谈论未来,规划的未来中只有自己的行动轨迹。

《李春天的春天》有一句经典台词就是:“事实往往有三面,你的一面,我的一面和事实真相的一面。”本书采用了丈夫里卡尔多的男性视角,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让我们看到的仅仅只是丈夫的一面。至于我们看到的是不是真正的本质,其实也没有标准答案。作者给我们留了白,我们尽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来补白。不同阅历的读者可能会在这本小说里读到不同的感觉,这很正常。

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夫妻相爱,赤诚相对,这是最普通不过的事情,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艰难?这也是作者通过整个故事,反复探讨的问题。

《鄙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