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哈代的著作,这本书讲述了苔丝的悲剧人生。
苔丝生活在英国的一个小村庄,她纯洁、美丽、善良、勤劳,为了全家的生计离家打工,没想到第一次打工就遭遇不幸,被居心不良的埃里克毁了清白,人生由此蒙上了灰暗的色彩。后来,远走他乡在农场做挤奶工,结识了年轻的克莱尔,爱情就那么猝不及防的来到了身边,她全身心地爱着克莱尔,感受着爱情的喜悦和甜蜜,同时内心又承受着巨大的痛苦,那段始终压在心底的不幸遭遇,仿佛一个恶魔缠绕着她,令她在拥有和放弃之间不断徘徊,不知所措,最终真诚善良的她选择了坦白过往,可是阴差阳错,坦白信并没有被克莱尔看到,直到俩人结婚当晚,在克莱尔的一席坦白之后,她长舒一口气,以为自己终于可以被原谅了,却没有料到等她坦白之后迎接的是更加残酷的事实:克莱尔决绝地离开,从此杳无音讯。尽管如此,她依旧怀着对丈夫深深地爱和期待,到处打零工、甚至做连男人都不愿干的重体力活,辛苦地维持生活,等候丈夫归来。“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她经济状况不佳的时候,父亲生病去世,母亲和兄妹无家可归,面对无残酷的现实,最终她选择了牺牲自己,和纠缠自己的埃里克同居,来挽救风雨飘摇的家庭。如果克莱尔不再出现,可能她的日子也就那么一天天过下去了。但是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克莱尔从国外回来后辗转找到了她,相见的那一刻,她没有一丝久别重逢的快乐,而是吐出一句话凉凉的“太晚了!”,言语里尽是“一切都回不去”的悲凉与遗憾。想到自己最爱的丈夫今后永远不会再爱她了,想到埃里克给自己带来的不幸,绝望的她在愤恨中杀死了他,也因此被送处以绞刑,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鲁迅先生曾说:“悲剧是将美好撕碎给人看。”苔丝美好的形象与她悲惨的遭遇以及绞刑结局形成鲜明对比,令人不禁扼腕叹息。她的悲剧既有社会因素,也和个人性格息息相关。
社会因素方面,首先是她家的经济状况——贫困,住的房子是租的,全家靠贩卖蜂箱的微薄收入生活,父亲嗜酒,姊妹众多,作为长女的她只能外出打工为家人的生计出一份力;其次是阶级地位低下,虽属于古老的骑士家族——德伯维尔家族的直系后裔,名义上很体面,但实际上家族已经没落、不复存在了,使他们难以得到社会真正的尊重与支持;再次是传统的伦理道德的束缚,在那个男权社会,女性缺少话语权,处于依附和从属的地位,作为受害者,她不仅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帮助和支持,反而备受指责和歧视。
个人性格方面,她真诚、善良、勤劳、独立、自尊自爱......,这些都是她身上的闪光点,映衬着她的美好,但是凡事过犹不及,太过自尊让她失去了最佳的求助机会。在个人经济状况不佳、生活艰难的时候,她曾鼓起勇气去克莱尔家拜访,想得到一些支持和帮助,可以说这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当她旁听到克莱尔哥哥们对他们夫妻关系的一些负面猜测之后,强烈的自尊让她最终放弃了求助。在她父亲去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她完全可以信件告知克莱尔实情,寻求帮助,可是她发出的信至始至终都没有涉及这些最实质的内容,从而再次错失了机会。作为被侵害者,太过善良让她一味理解别人,唯独不能善待自己。对苔丝来说,克莱尔是她的救命稻草,她把自己全身心交付给他,寄全部希望于他,可是得到的是克莱尔决绝的离开,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她伤心欲绝,却理解克莱尔的行为,甚至将错误全部揽在自己身上,并用干辛苦的体力活、丑化自己等方式自我惩罚以寻求精神上的安慰,致使自己艰难度日、身心俱疲。
当然,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造成她悲剧的重要方面。父母性教育的缺失让她不知道保护自己,遭受侵害;法律知识的缺失让她不懂得维护自己正当的权益,最终盲目冲动之下杀人,断送了自己的一生。
不由得便想到了与苔丝命运截然不同的《飘》中的女主人公斯嘉丽,同为女性,人生却大不相同。斯嘉丽所处的时代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硝烟弥漫、生活动荡不安。面对母亲去世、父亲痴呆、过惯优渥生活的姊妹不知所措的状况,作为家中的长女,她勇敢地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想出各种办法渡过难关,那种相信自己、不服输、不妥协、不放弃的精神至今都散发着无限光芒。
我们无法选择出生的时代、亦无法选择出生的家庭,甚至无法预料人生的种种意外,但无论拥有什么、或者缺失什么,都要时刻记得,我们的一生只是自己的,永远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如果遇到心疼自己的枕边人,那就好好珍惜;如果没有遇到,那就好好爱自己。正如英国诗人王尔德所说“爱自己,是终生浪漫的开始。”当我们开始爱自己,就会发现我们需要爱、安全感自己都可以给自己,生活依旧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