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自己正在打猎,你被深深的丛林掩护,等待着毫无防备的小鹿进入视野。随着“嗖”的一声响,你看到一个棕色的影子从远处丛林中闪过。距离太远,你根本看不清那究竟是鹿还是既无法食用也无战利品价值的动物,抑或那只是风——你的眼睛欺骗了你。现在你面临一个选择—:开枪还是不开枪。这个选择会带来四种可能的结果:你有可能判断正确,开枪打中鹿(这种情况叫“成功命中”);你有可能判断失误,浪费了子弹还吓跑了附近的鹿(这种情况叫“情况误报”);你可能判断正确,不开枪因为确实没有鹿(这种情况叫“正确拒绝”);你也可能判断失误,不开枪却错过了扛着战利品回家的机会(这种情况叫“错失良机”)。
在心理学中,我们称这种情况为:信号检测。是关于人们在不确定情况下如何做出决定的理论,它的目的在于区分信号与杂讯。
在我们的选择中,有一种人在类似情形中习惯于持肯定态度——他们会开枪。他们不但能命中更多目标,也会发生更多误报。我们称这类型为“进取”型的人。
而另一种人他们在射击前要确定看到了鹿,否则则不愿冒险出错。他们不开枪,总是等待。他们不会吓到鹿也不会浪费子弹,但是有可能常常空手而归。我们称这类型为“防御”型的人。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的类型呢?研究表明,我们会有这样两种不同的追求至少一部分与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奖罚方式有关。
“进取”型家长在孩子做对事时给予表扬与亲昵,而在孩子做错事时会对示爱有所保留;”防御”型家长会在孩子做错事时惩罚他,在他做对事时不再惩罚。也就是说,把事情做好你就安全了。
在一所小学里老师在教小朋友们写字时,有一个不是左撇子的
小朋友跟其他小朋友不一样。写字的时候别人往左撇,她就往
右撇。别人往右撇,她就往左撇。让老师非常懊恼,叫来她的
家长说,你家小孩子思维方式跟别家小孩不一样,她不能按照
正确的方式学习写字。于是回到家,他的爸爸跟她说,别人怎
么写,你就怎么写。不能跟别人不一样,要和别人一样。所以
在她的成长生涯里,就有了“别人家的小孩”。当她成绩考的不
好时,她的妈妈会严厉的批评她惩罚她。但是当她成绩考的好
的时候,父母不再批评她,生活中没有责骂。很快她变明白,
按父母的意愿行事,生活才会和平没有挨打。
相信很多人都会说:“这不说的就是我吗?成绩好时无奖励,成绩坏时却有惩罚”。当我读到“防御”型家长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时,终于明白为什么我在做选择的时候,总是偏向于“安全”,偏向呆在自己的舒适区中。甚至这个“防御”型的思维方式影响到了我制定计划目标的方式。
“你的目标都是每天必须完成的吧?”朋友疑问道。
在朋友的疑问下,我突然醒悟到在我每天制定的计划里,有很多必须要做的事项。如果某项事项没有完成,则一天结束时就会被打上“未完成”的标签!以不开心结束了一天。于是陷入了“定计划”->“未完成”->“不开心”->“未完成”的怪圈(有没有觉得这样的思考方式很像一个笑话:我一称体重就不开心,不开心就想吃东西)。
在意识到这种“防御”型思考方式对计划实施的影响时,我改变了制定计划的策略:添加成就分。
每天仍然有很多目标需要完成,如果目标是重要但不紧急的(提升个人成长的)则对应一个成就分。如阅读、写读书笔记、看TED、学习缺失技能、维持良好的习惯和锻炼等。每天如果完成相关事项,则根据权重加上对应的分值。当时,也会有倦怠期想要放风休闲娱乐的时候,则也根据权重减去对应的分值。
每天的总分是全部完成事项分数之和。也就是说一天下来,会有正分也会有负分。这样以来,即使在倦怠期,让自己放松一下会减去响应的分值,但是整体来看,只要个人提升部分的分值高于休闲娱乐的分值,也就是说一天所完成的成长目标多于休闲放松目标,一天结束时还是会让自己心情愉悦的结束一天,同时也肯定了自己,更加有利于渡过倦怠期(我即使在倦怠期,也完成了个人成长部分)。
听起来是不是有些像“进取”型思维方式?可见,虽然我们受父母影响的部分将“防御”型思维方式作为选择的主导方式,但是还是可以通过正确的方式引导自己,在制定目标这件事上脱离“防御”型思维。
人是可以改变的。改变不容易,但在正确的动机与方法的引导下便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