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习一下讲故事的技巧,关系攻略里面提到如何成为一个能聊天的人,其中有一点就是会讲段子,段子就是故事,而会将故事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有故事可讲,故事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碰到别人讲有趣的故事,自己看到有意思的典故,碰到有意识的事情,都应该有意识的记录下来;另一个是讲故事的技巧,要将故事转化为吸引人的段子,需要反复敲打,先想想这个故事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有什么启发,然后想想这个故事在什么场合下能用,再将故事进一步加工一下,去掉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增加一些吸引人的亮点,最后就是练习讲故事,排演好然后试着讲给亲近的人,通过反馈去改进讲故事的技巧。
二、听到一篇讲人与城市关系的文章,里面提到了现代城市的千篇一律,为了追求速度与效率,城市设计越来越刻板,为了工作放弃了生活化的需求,简单实用,但是缺少色彩。我觉得,城市中的工作区域和生活区域是应该分开考虑的,工作的地方应该追求极致的效率和便捷,而生活的地方应该更多的考虑人性化及情感需求,人都是感性的动物,一个过分充斥安逸的工作环境只会让人丧失激情。虽然我认为工作和生活并不应该从物理上分割开,但是我同样提倡工作还是应在办公室,哪怕是排除掉团队协作、工作氛围等人为因素,一个刻板、高效的工作环境,也在不断提醒自己应该专注于完成手上的工作。
三、“解释的敌人”-人们经常不求甚解,有时候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才能做出决策,但是又根本不想了解太深,所以我们了解到的是非常有限的。这是我们依赖于社会这个知识共同体的体现,所以我们买东西往往需要去看评价,因为我们认为自己不懂但是总有懂的人,哪怕消费者都不懂,也有市场监管部门来背书。但是矛盾的心理在于,我们又很排斥什么都不懂,所以需要去了解,虽然随着人们智力水平的提高,了解的程度也会加深,但是终究不是专业的。这也是为什么网络上有那么多不那么专业的文章告诉你应该如何去了解,然后做出决策,而且有那么多人乐在其中,一边分享,一边搜索。结论就是,我们对于自己所谓的了解是存在偏颇的,如果一项决策非常重要,那就要去搜索更多的信息,并且站在意见相左的人的角度思考,分析利弊再行决策。
四、肠道里细菌和微生物数量越多、种类越丰富,得病的风险就越低。为了提高菌群多样性,应该多摄取:纤维食物-比如韭菜、洋葱、大蒜,多酚食物-比如坚果、番茄、葡萄、橄榄油、咖啡、茶,发酵食物-比如无糖酸奶、泡菜、豆类
五、送礼人的成本决定了礼物的价值;送礼不能讲究等价交换;礼物都是用来浪费的。
六、如何提高自己的情商,首先应该认清自我,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再者应该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事情,多发现别人的优点,然后是主动分享知识和资源,注重团队合作,再来是控制自己的情绪,最后是保持谦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