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级基本情况
273班,51人,档卡户8,低保13,残疾1,留守22,少数民族49,男生27,女生24。这是一个情况复杂的班级,里面存在父母离异、单亲等等。在管理过程中,我发现:一个学生只要父母管理严格,那么无论父母是否在家,他在学校也不敢翻天。但如果父母不闻不问,没办法,管不了,那么学校老师如何用力,这个学生转变的几率几乎没有。因此家庭教育及管理对学校管理至关重要,只有家校共育才能实现教育全面发展。
二、开展家校共育的意义
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迎来了让人担忧又令人兴奋的青春期。这一阶段的成长,犹如过山车一样,速度与担忧并存。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家庭和学校教育面临更多的挑战。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阵地,而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个环境,这两个主要场所对青少年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如何进行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任。如果用灵活发散式的思维管理一个班级,那么管理班级的方法必然是多种多样的。
三、当前班级家校共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家校共育组织机构建设不完善
当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并没有真正的、正式的组织机构进行沟通和协调,而更多的是在教师与家长层面围绕学生在校的成绩问题、在校表现而开展的以电话沟通为主的沟通方式,在学校层面并没有真正健全家校合作的组织机构建设,并有效地组织开展活动。
家校共育方式单一
从家校合作共育方式上来看,目前开展的家校合作的方式依然比较单一。虽然家校共育在学校教育管理中有了一定的实践,但现阶段,家校共育的具体实践仍然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家校共育的方式还多集中在教师与家长、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电话沟通。今年由于疫情原因,没有举办家长会,与家长的沟通交流途径大大减少。其次,在新媒体发展的趋势下,家校合作共育的形式却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师和家长的多元化有效沟通。学校并没有什么要求或建议,都是我们班主任进行自我探索、实践。
家校共育途径不畅
一方面,学校地处边境少数民族地区,99%学生是少数民族,而我作为外地老师,与部分家长交流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语言障碍,因为有些家长不会讲普通话。另一方面且在省界,父母外出打工情况非常普遍,每次最害怕家长的那句话:“老师,我们也没有办法啊!孩子就拜托给你了!”
四、促进家校共育的途径
1、提高学校和家庭的共育意识
教师与家长作为家校共育的主体,需要在认识和行动上达到观念统一、步调一致。如果对家校共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将很难顺利地开展家校合作活动。但纵观一年多的教学生涯,学校组织一次家长会,两次感恩教育大会,提供的家校教育平台少,没有足够重视家校教育。其次,从一年多与班级51位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有一半的家长基本不主动过问孩子在校发展情况,而且学习越是靠后的孩子家长越无所谓。而重视孩子发展的反而是成绩靠前同学。
2、建立积分制管理下的家校共育模式
为了更好管理班级,通过阅读大量书籍及案列,准备制定《273班学生积分制管理办法》。内容包括寝室内部的纪律卫生内务和学生在家中表现两大方面,每项考核中都有增减分内容,考核人员根据评价内容增减分。每学期每位学生的基础分为100分,上不封顶,积分制中的奖惩措施:1.班委会每月评定一次并及时公布学生积分情况,作为在学校中评优的主要依据,学校评优评先、发放奖学金者,积分名次必须列寄宿总人数的60%以前。2.学期结束时对积分在前20%的学生,发给奖状和小奖品。3.学期中住校生积分不足80分者予以警告,联系并约谈家长;在积分制管理中,把考核的内容定为家庭和学校两部分,明确地把家中的表现纳入到积分制考核中。
3、创新活动形式,加深与家长的相互了解
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很重要,如果缺乏一定的沟通了解,班主任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也不容易获得家长的理解。因此,强调班主任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相互了解。比如,可以借助微信、QQ 等方式与家长交流沟通,在我们273班我专门建立了一个微信公众号,每周末进行班级日记书写,图文并茂,展现孩子们在本周在校的衣食住行,让家长感受到班主任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从而推心置腹地与班主任进行交流,支持学校及班级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让家长拍摄3-5分钟工作的视频及一些想对孩子们说的话,在班会的时候播放,给孩子们一个惊喜,也让孩子们明白父母的不易,更加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