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四场关于作业方面的讲座,感觉索然无味。不管是涉及课前自主学习单的设计,还是课后多元化作业的设计;不管是纸质版作业,还是互联网+作业,我认为这都是变着法地在挤压孩子的时间,忽略孩子的兴趣。作业设计的方法越多,手段越高明,我们的孩子就越倒霉。
读《人民教育》2017年第1期中孙长梅老师的一篇文章《休了吧,强迫式“伪特长”》,感觉分析透彻,道理明白。文中说:“有太多的家长为了现实利益,强迫孩子发展自己不喜欢的特长”。
“强迫式特长培养方式,很可能会把大量的课余时间都用在了他们不适合的能力培养上,非常容易扼杀孩子的强势能力。”我们正有多少“天才”的孩子正变成平庸的“仲永”,但是大家却丧失了“伤仲永”的习惯,大家都奔着分数而去,较少关注孩子的人格与情感,真正发现孩子的潜质、兴趣,并持续地进行培养,永远支持孩子的兴趣。
我想,我们应该善于或敏感地发现孩子喜欢的某个东西,这个东西常常代表他对那个方向有点才干,如果我们针对这个孩子喜欢的东西多一些培养与鼓励,或许会培养出越来越多的未来某个领域的“大师”。
但是,我们学校里的这些大量的课下作业和家庭里的这些“伪特长”培养,却无情地破坏了一个孩子对自己那个真正喜欢和适合自己身体与心灵内部的兴趣,甚至彻底破坏一个孩子对所有事物的兴趣,最终使之成为一个根本没有个人兴趣的人。
物理大师费曼说过他的教学目的:“我讲授的目的不是为了你们参加考试,也不是为你们将来服务工业或军事做准备,我最喜欢做的是展示这个奇妙世界的一部分供你来欣赏。”
如果我们的学校真正领悟过来,是为“立德树人”的目的而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做到“知行合一”。
如果我们的家长不再仅仅关注分数名次和孩子将来的实惠工作,而是更多关注孩子的兴趣、情感、人格、平安、健康与快乐。
如果我们的社会能够允许任何年龄的人都能在任何年龄走进自己喜欢的大学和感兴趣的专业进行学习。我们的用人单位不再仅仅看学历出身,而是更多关注人的交往能力、耐压力、永不言弃的精神、礼貌修养、理性思考与问题解决的能力等。
或许这一天的到来,即是孩子们课下作业和课业负担不再繁重得令人窒息的时代的到来。
如果真能实现这种状况,我相信每个孩子的成绩也不会很差,因为他们都有机会健康的成长,有机会按自己的兴趣展开学习,他们都有主动探求的精神,那才是我们所期待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