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辈做主,自己不问
志愿填报,自己不研究,家长做主,家长的意愿成了自己的志愿。进大学后发现,自己不喜欢,学不进,转专业又困难,悔之晚矣。曾有学生因为听从父母建议,而退学复读,损失大。所以选择学校、专业一定要自己做主,认定了,干到底。
二、只看学校,不看专业
我们有不少考生只看学校,看学校的高大上,追求名校、大学效应,学校第一,抱着只要能进就行的心态,专业随便选,进校后发现专业不匹配,学习效果不理想。所以上名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定要兼顾专业的适配。
三、全部填报,全部服从
志愿可以填40所高校,240个专业,未必都要填满,遵循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原则,确定12至15所高校就已经比较适中了,专业选择上兴趣优先,将自己最合适的放在最前面,每所高校可以填报6个专业门类,也未必填满。至于服从要看未填报的专业是不是合适,若确实不合适,则慎重填报服从,可以降一个等次填报。当然为了进某一中意学校,先进再说也是可以的,但要研究好高校的人才培养政策。
四、不顾兴趣,随意选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校专业多,眼花缭乱。基于文理科可以进行分类,确定大致选择的方向,然后逐步缩小包围圈。切不可不做功课,随意、盲目填报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五、追寻热门,失去理性
文理科都有热门专业,大家都一窝蜂,抬高了录取分数线。不同层次学校的同一类型的专业,师资力量大相径庭,所以不能仅看热门,还要研究师资,师资就是专业实力。所以不要只看热门,不去区分优劣,好分数也未必能够学到最好的东西。同时,热门和冷门随着社会发展和时间的推移,也会有转换,要看大势。理性对待自己的专业选择,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六、只填周边,舍远求近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高校也比较集中,也是学生的首选地,录取线每年都高。对于分数不占优势的学生来说,扎堆在长三角,好的院校是很难进的,分数未能和自己未来的专业实力匹配,这就亏了。所以以空间换专业,是非常好的选择。所以,只在周边转,放弃了稍远的优质的高校,是不划算的。
七、听信“专家”,填报了之
现在媒体发达,各路志愿填报的“专家”也纷纷出场,这当中也不乏真专家,也有好多为利而来的伪专家,志愿填报成与败,“专家”不负任何责任。所以多向学校老师、高校招生人员等咨询,结合自身实际,认真研究高校、专业,能够找到最合适的,谨防受骗上当。
八、各路录取,邮政唯一
高考牵涉千家万户,关注度高,家长为孩子上学不惜成本,此时的招生诈骗也很多。作为考生和家长一定要从官方渠道获取填报、录取等信息,而不是听信小道消息,否则会出现人财两空。填报志愿一定在官方填报系统中填报确认,从官方获得录取信息,邮政专递是唯一的录取通知书发放渠道。
高考志愿填报严肃,填报时需慎之又慎,争取志愿与期望一致,分有所值,高度匹配。预祝各位考生都能读到满意的大学和专业,早日成长为祖国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