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冯小刚的电影“芳华”刷屏,不知是否由此引发,很多网友晒自己十八岁的照片,纷纷回忆自己的“芳华”时光。
想想自己的青春时光,十八岁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了,很多次也想起过那段时光,但总觉得苍白单一,乏善可陈。
那时的自己生活贫寒,自卑,胆怯。唯一的目标就是努力学习,考上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就是学习,高考失利,复读,压力,郁闷,不放弃。
没有多少色彩的生活,总是不愿意过多回忆。可每个人的青春是唯一的,随着时光的流逝,那段不放弃的单纯勤奋的读书日子还是很难忘的,每一段没被荒废的日子都值得怀念。
三十多年过去了,那时那事已经很模糊了,只有打开当时的日记,才看到早已遗忘的点点滴滴。那就借着“芳华”氛围,重温旧时的片段,也算对自己青春的简单纪念。
日记本扉页是冰心的一首诗: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它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自己还在下面补了一句:把“勤奋”作为青春的最好装饰。
1.八四年九月二十四日
偷偷倒去的葫芦汤
学校生活够艰苦了,别的倒也无所谓,吃喝上可是个大问题,每顿饭一个馒头,两勺子葫芦汤,我喝不惯,常常倒了,我知道这是不对的,但也没办啊。“没有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就连这点小困难都克服不了,还想学习好?
看到日记中的这段话,记忆中整个高中在校阶段好像没吃过米饭,面条之类的,就是馒头,葫芦汤或白菜汤,而我又把汤偷偷倒了,难道我一直只吃馒头?但我后来一直不爱吃馒头倒是真的,这样的饮食当时的感觉没有现在再回想时恐怖。
2. 1985年5月18日
踏着文字去旅游
早上读着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深深被那天山的美好精致吸引了,我遐想着,如果我能到天山,首先要到牧民家里去听他们边弹边唱歌,要吃一口酸奶疙瘩,尝一口他们自己酿造的野苹果酒。我一定要尽情领略遍山繁华的美景,要采摘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美丽的大鲜花。我想,天山上的旱獭形似我们常见的老鼠,不过身体肯定比老鼠大而圆,因为它吃的很好。雪莲,我更佩服它的坚强性格,它是生长在悬崖峭壁上,汲取的是岩石里面的雪水,这种坚强,刚韧,不畏严寒的品格是其他生物不能比拟的。
看了日记才知道自己原来还有去天山这样一个愿望,可惜到现在还没实现,不着急,会实现的。
3.1984年11月22日
眼中的“恶人”
伙房烧水的老师傅,我很怕。他长着一副凶脸孔,你从这张脸上永远看不见一丝笑容,好像时刻准备和你打一架,吵一架。所以不只是我怕,就连那些天不怕,地不怕的男同学也让他三分。每当吃饭时,正当人们争先恐后打开水,他却一股劲往炉膛添碳,弄得人满身是灰,不得不打。早上人们用脸盆打洗漱水时,他一股脑儿往里加冷水,不等洗漱,水已冰凉,所以,同学们暗地里骂他,但当面连大气都不敢出,他两眼像贼一样瞅着你,看你是否往外倒水。所有这些我想不通,他既然为学校工作,为师生们服务,就应该满足我们的要求,给我们以方便,而不应处处作难,给师生们留下不好的印象。
事过这么多年再想起当年自己眼中的“恶人”感觉到的不是恶,而是一个有意思的人,时间真是个魔术师,它可以让很多“恶”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流逝,让美好更加美好。
4.1984年九月八日
崇拜的楷模榜样
上午学校组织我们全校师生看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录制的纪录片《优秀共青团员张海迪的报告》。诺大的会场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的报告。一张张全神贯注挂着泪水的面孔凝望着海迪,无不为她那用血泪写成的事迹所感染。就连我们这些爱动,爱闹的学生也出奇的静。…………我们崇拜的海迪是面对困难的胜利者,这对我们同代青年是一个多么大的激励啊。
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自己崇拜的英雄,我们当初崇拜的英雄印象深刻的有张海迪,中国女排等,都带不怕吃苦,昂扬向上奋斗精神的。
5. 1984.12.26日
那时读的杂志
《中国青年》杂志创刊已经六十周年,不知不觉自己已到了青年,自己也不敢相信,我就是一个新中国的青年了吗?因为和其他青年比起来,我好像仍处于幼稚无知状态。所以对于青年刊物特别喜欢。什么《中国青年》,《山西青年》,《青年一代》,。《年轻人》,《内蒙古青年》……,只要能拿到手,就贪婪地读,尤其喜欢其中哲理性的警句,教会我们对人生意义的正确对待,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开阔了眼界,激发对生活的热情,懂得应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希望同学们都来阅读这些有益的课外书刊。
不知当年读的这些杂志是否还在发行,也许纯粹没人读了吧。
5. 1986年9月8日
竟敢给老师提教学建议
突然翻到一篇当时写给语文老师的信,至于这封信是否交给了老师已经完全不记得了,但现在来看,仍然觉得自己关于语文学习的认识是对的。(大家看后觉得呢)还有一点感觉那时的老师好谦虚哦,还让学生提教学建议。信很长,摘取片段。
张老师您好:
上星期五,语文课上,您让我们对您的语文教学,提些意见和建议,所以我想和您谈谈,其实我早已有这个想法,只是觉得这种方式似乎欠妥,现在既然您提出来了,我索性畅所欲言吧。
我是一个语文爱好者,由于初中时学习任务不太重,所以找机会阅读了一些文学作品,不知不觉,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于一些文学知识敏感,好思索想象,所以我常常把学习语文当成一种享受,一种欣赏,而不是某些人看来的一种负担。所以对学习语文有一点自我感受,就是:心领神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运用的能力,加深记忆。比如,刚开学,您给我们抄了一些概念,什么是词,什么叫说明文,什么叫散文……,当然您的用意是让我们对这些概念有一些了解,今后好学习。可是我觉得这样单独介绍概念的效果,远远不如结合具体的文章介绍好,比如介绍散文,如果在具体学习散文的过程中、从中挑一篇,然后对这篇文章细细讲述分析,让我们从具体文章内容,篇章结构,句子的语言特色,字词的独特运用中领会什么是散文,然后总结出散文的概念,其他体裁的文章也可以这样介绍,这样才能使我们对这些概念有一个有血有肉的认识,而不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青春已逝,芳华永存。
青春时期的点点滴滴就这样只是存在于略显沧桑的日记本中了,很少去翻看,很少去触碰,几经乔迁,过去的很多东西都已失散,唯有青春时的日记和信件始终伴随身边,始终都有它们的去处。
青春就这样像一个历尽沧桑的老物件,陪伴在现在的生活中,不断地发酵酝酿,无论人生的这坛老酒是醇香,是淡雅,是苦涩,青春都是无可替代的原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