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要调动一个人做事情的积极性,提升内在动机是关键。可事实上,很多时候,都是外在动机在发挥“作用”,尤其在家庭教育和职场管理方面显得尤为突出。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究竟有何区别?来看一个耐人寻味的心理小故事:
一群孩子跑到老人的院子里踢球,玩得开心至极,闹得老人无法休息。老人最开始采取制止的方式无效。后来老人采取了智慧的方法。老人跟孩子们说:我太喜欢你们来这里玩了,我打算为了感谢你,每次给你们报酬。第一天,老人给每个孩子35美元,孩子们可开心了,没想到玩还能得到钱,于是玩得更加疯狂。第二天,老人对孩子们说:我的收入有所下降,今天只能给你们每人20美元。孩子们觉得有些扫兴,但一想:20美元也可以,总比没有强。第三天,老人愁着脸对孩子们说:实在抱歉,我现在已陷入经济危机,今天只能给你们每人5美元。孩子们不高兴地收下了钱,孩子们在一起议论:真是小气,每天给的钱都在减少,照这样下去,明天肯定是没有了,算了,懒得来玩了。第四天,就没有孩子来老人的院子踢球了,老人的院子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以上是一个经典的心理故事,故事中老人的做法,就是把孩子们的内部动机转化成了外部动机。起初,孩子们是为了自己的开心而玩耍,这是孩子们的内在动机。而老人通过给孩子们报酬的手段,把本属于孩子的内在动机转化为了外部动机,让孩子们觉得玩耍是为了这位老人,是为了得到报酬。在外部动机下,孩子们的兴趣迅速下降,当外部的利益或条件稍有改变,孩子们便停止了行动。
由此推理:当孩子们做做家务就给钱、当孩子得了100分就给予奖励这样的做法、告诉孩子你听话了妈妈就开心,等等,与上述故事的道理是完全一致的。
在家庭教育中,智慧的家长是要想方设法把外部动机转化为孩子的内部动机,让孩子知道参与家务劳动是每个家庭成员的义务,让孩子懂得认真学习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等等。总之,把责任还给孩子,让孩子承担一个生命个体应该承担和面对的事情。如此一来,家长轻松,孩子有责任,乃家庭教育之正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