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老家回来,带了一包黄豆。看它们个个粒圆饱满,就欣然收下了。带回来后,却不知道该怎么吃。
在我的家乡,黄豆是小粮食,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榨油。一般都不会种太多,约莫着榨出的清油节省着,够吃一年的就行了。
我妈炒菜总是粘锅、糊菜,烧出的菜有时有很多黑渣,有时跟清水煮得一样。我总是不明就里。
到外地上学,觉得路边小饭馆里的西红柿炒蛋很好吃(在家没吃过),回去自己摸索着做。也学我妈的样,用锅铲子在锅底薄薄地淋上一点油,结果蛋液把锅底糊得不像话,炝不下来。跟同学说了,她很自信地说,你油放少了!再做时,放了很多油,果然就把蛋液煎得很漂亮,一点也没粘锅。然后,我也就知道,我妈做菜时,油放少了。
除了榨油,还会留一些做黄豆酱,黄豆煮熟,沥干水分,放一段时间,霉到发黑,就可以制作了。
霜降时,泡发一两把黄豆,用小石磨磨出白白的浆;摘了霜打的山芋叶;再洗几个山芋,连皮剁成大块,配一起同煮;和点小麦面粉,擀一大张厚面叶,用刀尖划成几大块;锅烧开后,再大火熬一会儿,快要出锅时,把面叶铺上煮几分钟。这种吃法叫“懒豆腐”。我总是疑惑:这哪里懒了?明明很费功夫,要很勤快才能吃到嘴。名字不咋样,味道可真是不错,吃一次够回味好久。
冬季没菜吃,我妈也会泡一点黄豆做臭豆子。青萝卜切成小方块,加几个干红辣椒、葱段、姜丝、大茴香瓣儿同煮。连豆带汤,一次做半盆,每到吃时挖半碗。能吃好久。是怎么样一个过程使黄豆变臭的,我倒没留意过,也不大喜欢吃。我爸特别爱吃。
我还吃过烤熟的黄豆。黄豆收割后,地里会有掉下的豆荚;地边角,偶尔会有漏捡、漏割的豆秧。我们几个小孩子约一起,一人挎个竹篮,拿个粪铲子,去地里——不是去捡黄豆,是去那些收过红芋的地里,看看土壤里有没有漏扒的红芋。
捡完红芋,玩心上来了,就捡豆荚、豆秧,堆了烂玉米秸、枯豆叶一起,就地引燃,哔哔剥剥烧上一会儿,熄灭的火堆里就能扒出许多烤熟的黄豆。烧得焦黑的,吃到嘴里就跟嚼炭粒一样,不能吃了;尚存部分豆荚,烧得半黑不黑的那种,里面的豆大多是好的,吃着很香;也有半生不熟的,嚼碎了,满嘴豆腥味儿,吐都吐不掉。
黄豆干炒也行。小火细翻,炒到裂皮,焦黄焦黄的,又酥又香。中间,也可调点味,想吃甜的,就化点糖水;吃咸的,就化点盐水;吃多味的,就把糖和盐化在一起(加不加大料?看个人口味吧,反正我是没加过)。调味水不可一下子倒进去半碗,那样,就成了水煮豆。用净手沾调味水,淋上一些就好。
我也曾用豆子做过豆浆,做过黄豆的,也做过黑豆的,为此还买过两款豆浆机。可惜,家人都不爱喝,只有我自己喝,做一次能喝一天,还喝不完。后来,就懒得做了。连豆浆机都送人了。
上面说的这些,只有炒黄豆让我觉得最有可行性。想着闲暇时做一些。
有一天,我女儿班里布置了一个作业,让观察绿豆的发芽过程,写观察日记。
我找了一个空饮料瓶,用剪刀从中间剪开,留下底部当容器,抓了一些在冰箱冷冻室里放了很久的绿豆,又到大树根处找了点泥土放进去,浇透水。由于绿豆是陈年的,我很怀疑它们是否能够发芽。没想到,第二天就发了。
受此事启发。我泡了两把黄豆,准备生黄豆芽。
黄豆泡发后,放在一个淘米筛子里,我觉得这样透气些。听说黄豆芽生长的过程中,不能见光,不然生出的豆芽就是绿色的。洗了一块干净的白抹布,蒙了上去;连筛子一起,放在一个阔口陶瓷砂锅里,盖子带有圆气孔。每天冲两遍水。
过几天,闻到厨房里有股怪味,揭开抹布一看,黄豆全烂了,臭气扑鼻,一摸一手黏液。只好扔掉。
我看这一包黄豆,还是干炒着吃掉,最靠谱。
注:图片来自网络,向作者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