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富平县淡村镇亭子村温泉河南岸土台之上,傲然挺立着一棵树龄逾千年的龙爪槐。据明代三朝元老孙丕扬编纂的首部《富平县志》记载,西汉薄太后的花园曾建在此地,相传薄太后晚年思念故乡,因此处依山傍水,荷叶接天,风景酷似苏杭水乡,遂辟为修养之地。太后仁厚,每至,父老伏地迎送,询其疾苦,免其徭税。父老感念恩慈,建庙以祀。据查,富平曾建有三座纪念薄太后的庙宇。分别为上庙,位于亭子村北隅西端,因地处浮山丘陵,俗称“疙瘩庙”。宋徽宗政和年间因祈雨灵验,县令居仁扩建了“宁神殿”,含廊庙百楹及环翠亭等建筑,明代万历年间曾重修,今仅存遗址;中庙坐落于城关街道(今富平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为三庙中祭祀活动中心,后因城市建设风貌不存;下庙建于东华街道下庙村温泉河北岸,占地八亩,形似“金线吊葫芦”。门前怀德渠流经,杨柳成荫,环境清幽。庙内建有薄太后正殿、寝殿、戏楼、三官庙、马王庙等,正殿悬“德惠万民”匾,寝殿泥塑薄太后坐像工艺精湛。新中国成立后曾改建为下庙学校,现已拆迁建为别用。另明代有耕者在镜波园附近拾到一枚玉钗,上刻大凤一,小凤九,识者谓之古宫妆饰等相关记载。薄太后居住富平期间,还将宫廷糕点的制作技艺亲授当地百姓,这便是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富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后饼”的传承渊源。
清代光绪十七年《富平县志》记载,康熙年间,翰林院检讨朱廷璟(富平籍)在此地建造有镜波园,历经战火,遗址唯余门前古槐一株,虬枝盘曲。现存龙爪槐高5米,胸径2米,冠幅6米。树体粗粝皴裂,恰似青铜铸就。主枝如苍龙探爪,垂枝呈伞状倾泻,末梢蜷曲似钩,若巨龙敛爪。每至晴日,光透枝叶,地上斑驳若水墨画面,蔚为奇观。树体东南新发一枝扶摇直上,嫩叶密密匝匝,鹅黄与翠绿相间,夏风过处,新枝与横斜老干刚柔相济,最妙处是与老枝形成对比,在低垂蜿蜒的叶丛中陡然上扬,宛若书法家挥毫顿挫,恰似狂草笔势,将古树化作一首立体诗行。
镜波园建造者朱廷璟,字山辉,国栋子(其父朱国栋,明天启年间进士,吏部尚书,政绩显赫,军民敬若神明)。少聪颖,及长,秉性刚毅,慎言善断。顺治庚寅年中进士,初授翰林院检讨,历工部主事、吏部文选司郎中,外放山西口北道,继任山东登莱、河南河北、广西左江等分守道,为官清正,革除弊政,所治皆有政声。自粤归乡时,舟过洞庭遇风浪,借邻船铁器镇舟方得脱险。致仕后造福桑梓,德望愈隆。著有《循寄堂集》《古文函始》《闲默堂文约》等七十余卷。其所著《镜波园花木谱》手稿现存陕西省图书馆,记载植物达47科112属,包括现已绝迹的温泉河原生品种“金线重瓣莲”。足证当年镜波园中奇花异木繁盛,鱼翔浅底,鸟鸣林间的盛景。
镜波园不但风景优美,且藏书著述甚丰,还是当时文化活动及学术交流盛地。朱廷璟之子朱树滋,常与明末清初著名大儒在此聚会。其中有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被梁启超誉为“清初六大师”之一的傅山,以及关学代表人物“关中三李”(李因笃、李颙、李柏)等,诸贤曾在此讲学论道、挥毫泼墨、吟诗作画、畅谈天下……使此园成为关中地区文化地标。关中鸿儒李因笃在《受祺堂文集》中曾描述此树:温泉之阴,有槐如虬,荫蔽三丈,枝垂若瀑。每与友论道其下,风过叶鸣,宛若金石辩诘之声。李因笃还写有《镜波园宴集诗》云:温泉雨色带林坰,别构凭高得建瓴。骤出潜鱼凌水藻,旋来啅雀傍风萍。沧池并抱双崖碧,峻阁遥分万壑青。竞日栖迟仍卜夜,频然藜火续晨星。诗中尽显园林意境及文人雅士聚会场景。
进入新时代,富平县林业发展中心实施古树名木保护工程。2020年在测绘修缮镜波园龙爪槐时,发现有嵌入树杈缝隙的唐开元通宝铜钱,据推测可能与祭祀薄太后遗址相关。同时在树体内部发现宋代铁蒺藜,应为“宋金富平之战”的佐证。还在距地面1.5米树皮上发现有明代火铳铅弹,与县志所载崇祯年间闯王李自成起义军同大明洪承畴部队作战相吻合。随后,富平县绿化委员会对古槐根部进行了培土筑基,施肥浇水,使镜波园这棵古老的龙爪槐新枝勃发,绿意盎然。 而今,名士已杳,唯有古槐依旧聆听着历史的回音,其盘曲虬枝被文人视作“风骨不屈”象征。古槐见证了镜波园的兴衰、关中学术的鼎盛,也铭记着战火的创伤,堪称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立体活史册”。
作者简介: 倚新虎,陕西富平人,在西藏戍边23年,历任排、连、营、团级干部,荣立三等功五次。所撰写军事作战论文获全军奖,在军内外发表文章数百篇。现任陕西省政协文史馆馆员、富平县政协特邀文史员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