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为人忙其实是一种更高明的学习策略

国学大师陈寅恪曾经对北大的学生讲过如何治学,其中提到“读书不肯为人忙”,讲的是读书人要独立思考,不要为名利所困。在八九十年前,陈先生讲这话既是提醒,也是批评。时至今日,他所批评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且似有愈演愈烈之势。实令后人复哀后人。

如果说陈先生强调的学术独立是一种宝贵的治学精神,那么明了读书的目的则是它的前提。在《活好》一书中,105岁的日野原重明谈及伟人时说:“伟人会珍惜自己的生命,拥有感恩之心,愿意把自己的时间奉献给他人。”这个定义直指本质,道出了伟人就在于服务他人这一真谛。或许你觉得伟人这个词离你太远,也从来不想当什么伟人,但是你一定希望过更好的生活。无论是小确幸,还是别的近在眼前的快乐,都是你追求的生活的一部分。但是这种小小的幸福要想持续,就必然要考虑到更大范围的事物。

早上读到吴军博士的第202封信,信中他提到“德鲁克定律”:

如果你从词汇中删除“成就”这个词,取而代之的是“贡献”这个词,你将在商业和职业生涯中取得最好的成绩。

这句话有点反常识,因为在公司里就是看绩效的,在学校里就是看成绩的,读书就是要看功用的。但是重成就而不重贡献,会带来短视思维,而且也不利于合作。我们看白岩松谈读书,他提倡“无用之用”,实际上就是“贡献思维”,是一种长期主义。

回到我们自己的读书选择上,为何要出发,比出发去哪里更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也要为人忙。为人忙讲的就是贡献。《平凡的世界》陪伴很多人成长,路遥也因为这部书而奠定他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但在写作这本书之前,编辑柳青曾对他说:“……这个担子你要挑起来,对陕北要写几部大书……这么伟大的一块土地没有陕北自己人写出两三部伟大作品,是不好给历史交代的……。”路遥可以说不负使命,因为他看重这个贡献。

为何要出发,比出发去哪里更重要

不久之前,《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和场景实验室联合举办了一次盛会,主题就是“长期主义”。讲长期主义,就离不开贡献思维,因此,嘉宾梁宁说,“要在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这其实是一种极其高明的策略,不要鼠目寸光,更不要浑浑噩噩。

举个例子,马斯克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一会儿造火箭,一会儿搞飞船,想的都是关乎人类未来的事儿。虽然我们不像“钢铁侠”这样天纵奇才,但是给自己立一个宏大的目标,孜孜不倦,也是可以对人类有所贡献的。人的成长取决于眼界、能力和心态,眼界排第一。在贡献思维之下,人的眼界就会得到更大和更快的拓展。

所以,或许可以这样说,读书不为人忙是手段和过程,为人忙是使命和愿景。

世人皆往名利场,无用之用可藏身。百年蚁穴蜂衙里,不见东周不见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大家好!又到了星期三晚上我们固定的房联分享时间。上个礼拜我在迪拜进修。于是从迪拜的发展来探索一下英国房产市场的情况...
    英华奶爸阅读 377评论 0 0
  • 细雨打湿了我的眼眸, 风却不允许我迟疑。 远处的渔火, 钟声回荡在心的波岸。 昨夜与你挥手告别, 今天又与你相见。...
    茶汤官阅读 421评论 0 7
  • 在一个陌生的世界,格列佛遇到了一个把国家玩弄是非的君主。无情的讥笑以及绝对的否定,是他面对巨人们的哑口无言——沉...
    顾李诚阅读 373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