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种族,人类早期服饰都是男女通用、性别差异模糊,典型的是中国有深衣,希腊有旗同(Chiton),童年期人类意识单纯,社会分化不明显,无需借助服饰来彰显身份地位。但性别差异模糊不等于毫无差异,通过各种细节处理,还是男女有别。
以深衣为例,战国末期妇女把它变成交领斜襟长衣和直襟齐足长衣两种,凡人体活动较大部位皆斜向开料,既便于活动又显体态美,与男人常穿的交领直襟稍有不同,可谓深衣向男女有别方向发展的一个变体。
而公元前8世纪至前6世纪希腊古风时期,大众常服旗同渐发展为含简朴庄重男性特征的多利安式和具有纤细柔美女性特征的爱奥尼亚式,爱奥尼亚式先为女装,后为男女通用。多利安式面料用毛织物,厚重粗犷,爱奥尼亚式用麻织品,衣褶细而多,尽显优雅;前者无袖,后者有袖;前者用别针于双肩固定两点,后者用别针自肩到两臂固定多处。即使细节多处不同,两款旗同还是男女混穿。
特意详述旗同,是因为它是欧洲以披挂为主的代表服饰。中国很早就将衣服缝制固定,但中世纪前欧洲服饰样式发展出与中国截然不同的路子,喜欢将长方形衣料自然地垂挂在身上,部分缝合甚至不缝合,上身向下、横向翻折包裹住身体,用别针固定,妇女顶多于腰间系一条带子便于活动。披挂式相对更自由,凭个人喜好审美来决定穿着效果。另有一种包缠式,也是整块长方形布料作为披风缠绕于身上,与深衣要裁剪的做法大相径庭。
男女通穿当然不可能长久,社会分工、身份等级越趋明显时,男女造型差异最终被确立,中国早于3世纪就形成女装上俭下丰(上衣短小下裙宽大),与男装分离但未对立,欧洲迟至16世纪文艺复兴,女装才与男装真正对立起来,这又与东方服饰造型迥异:女装虽也是上俭下丰,但更突出胸、腰、臀三位一体的性感特征,男装是上丰下俭,强调上衣雄大下裤紧贴肉体,男人性征一览无遗。被基督教压抑千年的时尚终于出了口恶气,女人要把上身能露的都露出来,每一条褶绉都无声地告诉人们:我是女人。
回顾这段时装故事,有人看到纯美,有人看到性,有人却看到东西方文化不可调和的差异:一个变化有限终趋保守,一个张扬审美凸显性征。
但有一点是相似的:长裙仍是东西方女人的最爱,女人还没学会穿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