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1、然而,只有当我们的心理活动能在某些时刻停顿下来,我们的心才能感应到对方的真实存在。
2、当你说“我如何如何”时,你其实说的都是这个“小我”。我们很容易执着于“小我”中,这时,“小我”就会成为一堵无形的墙,阻碍我们内心深处的“真我”与外部世界建立直接的联系。
3、重要的不是做什么,而是放下。
4、这种对人的控制欲望无所不在,一个人在一个环境中越觉得自己有掌控感,他的控欲望就会越强,而控制感被破坏后,他的反应也会很强烈。
5、同样,在家里,掌握着财权、话语权和力量等各种资源的父母很容易沉浸在“我能左右一切”的幻覚中,对孩子的控削欲望会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意识上,他们会很爱孩子,很想为孩子奉献,但事实上,他们很难看见孩子的真实存在,结果他们越想爱孩子,就越容易否认孩子的独立意志。
很多家长习惯在升学、工作和婚恋等关键时刻干涉孩子的事情,不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做选择。他们意识上会说,这是紧要关头,孩子的人生经验不足,他们的经验很重要:但潜意识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潜意识上,他们真正担心的是失控的感觉:他们惧怕孩子的发展轨道不在自己掌控之中,也担心孩子变成一个真实的、有自主意志和独立判断能力的人,从而不再是他们幻觉中的小孩。
6、通常,当下所产生的痛苦都是对现状的抗拒,也就是无意识地去抗拒本相的某种形式。
从思维的层面来说,这种抗拒以批判的形式存在。从情绪的层面来说,它又以负面情绪的形式显现。痛苦的程度取决于你对当下抗拒程度以及对思维的认同程度。——埃克哈特・托利的《当下的力量》
7、我们都想做好人,并想用好的方式对待某人。一个人重要,
我们就越会用自己所懂得的最好的方式去对待他。
8、我们说“相爱”,但其实只是试着将爱人拉进自己的逻辑,我们看不到爱人的真实存在,一如贝蒂娜就看不到丈夫对她的过分依赖的讨厌。
9、对于控制者来说,你的想法不值一提,他们根本不关心你的想法,拒绝真正了解你。
——帕萃丝·埃文斯的著作《不要用爱控制我》
10、我们都不容易看到并尊重恋人爱的逻辑,相反,我们都执着于自己爱的方式上,并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这就导致了孤独,并且越相爱越孤独。
11、爱了,就渴望与爱人合二为一。
然而,这种渴望,太多时候的意思是,你应当融入我的世界中,融入我的梦想和我所熟知的逻辑中。相应地,爱人也执着于这种渴望中。于是,相爱成了强加,合二为一的渴望成了要消灭彼此存在的战争。
12、记住她原来的样子,就是我能送给我们彼此的最佳礼物。
如实地看到恋人的真实存在,爱恋人本来的样子,而不是自己头脑中建构出来的形象,这也是我们活着的每个人应该努力做到的一点。
13、人与人之间的较量,常常不是外在力量上,而是人格力量上的。并且,真正自信的人,会具有更大的感染力。
14、爱情与拯救世界成为敌人,最终就是,爱情永远向各种各样看似正确的事物让步。所以,我们的爱情故事,都是浅尝辄止,只在不断重复的品味中留下一-条细线,而这已经够惊天动地了。
15、你在不在乎一个人,是你的事;那个人在不在乎你,是他事。
16、爱情与拯救世界成为敌人,最终就是,爱情永远向各种各样看似正确的事物让步。所以,我们的爱情故事,都是浅尝辄止,只在不断重复的品味中留下一-条细线,而这已经够惊天动地了。
感想
1、在沟通时,我们执着于我怎么样怎么样时,往往已经陷入了迷雾中。这时我们通常都会认为已经牺牲了这么多,你为什么还要这样苛刻,而忘记了一段关系的维持中他人也会有相应的付出,也会有所牺牲。
2、以自我为中心,想要控制某样事情发展的走向,就无法正常的思考,觉得我有重要的事情,大家都应该为我牺牲。而当我们放下这种偏执,接受存在的种种可能,很多我们以前所不能接受的事其实只是自己给自己设限。
3、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总喜欢标榜为孩子好,带他上很多补习班、兴趣班,却没有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家长经常想的是我花了这么多钱,牺牲了那么多的自由时间陪TA,TA怎么不懂得我的用心良苦。但其实在培养和养育这方面,家长真正需要做的是培养孩子有自主独立意识和独立判断能力,教TA学会读懂规则,分辨是非。
4、一件事情或者一段关系让你痛苦,正是因为它让你不满。回想生活中的种种,世纪难题婆媳关系正是最好的体验。生活习惯、生活理念的不同使得婆媳在生活里充满矛盾。婆婆认为是对你好,你认为婆婆是限制你,其实质只是在于我们只看到了以我为中心发生的事,却从未想过对方这样做的深意。
5、自己认为的对对方好的关系并不一定是对方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