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会伤人》读书笔记
1.家是什么?
心理需求的核心是感受,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相互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家就是用来处理感受的,理解和接纳彼此的感受是核心。
但家人之间为什么相互理解很难?
因为我们生来就是独一无二的独立个体,你再亲密的人也是另外一个人,是和我们一样重要、一样独立的人。所以,即使是亲密的家人,也请你们别拿自己的尺子量对方。每个人生命体验最后都构成了他认识世界的坐标体系;亲人间的理解之所以很难,关键原因在于,我们习惯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出发,去推测、揣摩、评价甚至抨击一个人,却完全忘记,对方有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坐标体系。同一件事情因为坐标体系不同,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认识,如果你渴望理解对方,就必须学会放下自己的坐标体系,尝试进入对方的坐标体系,这是抵达理解的唯一途径。家庭中常见的一个错误案例就是“错位交流”,A只是想交流感受、宣泄烦恼,B却忽略感受,着急解决问题,于是误解产生。
此外,要强调的是,健康家庭第一定律:夫妻关系才是家庭中的NO.1,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
2.溺爱不是真的爱
爱与分离是生命中两大重要主题,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如果他既获得充分的爱也获得充分的自由,那么他一开始就会成为自己,最终势必成为一个自我实现者。但生活中不少父母只知道一味地溺爱孩子,而不懂得分离和爱同等重要,他们是生命中两个重要主题,他们一起作用,让一个人成长,成为他自己。
1)溺爱是父母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忽视孩子的真实成长需要:溺爱从表面上看是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孩子的需要,但当父母溺爱孩子的时候很容易忽视孩子真实的需要,尤其是成长的需要。被溺爱的小孩只不过是父母们内在小孩的被投射对象,他们习惯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小孩身上,却以为那是孩子的真实感受。溺爱常常是强加的,即将父母的意志强加到孩子头上并将其视为爱。孩子感觉被否定了,但他无法清晰认识到自己,因为别人和父母都觉得这就是爱。溺爱是陷阱,实际上溺爱的父母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但他却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而仿佛变得不可指责。在溺爱中长大的人不信任自己、容易迷失自己、挫折商低,一旦遇到挫折就躲在家不肯出门,躲在家后脾气很大,容易对父母发脾气或拳脚相加。被宠爱的孩子反而与父母成为生死敌人,这种故事强烈刺激很多人的神经,于是这种孩子常被谴责成狼心狗肺,然而恨意是什么时候种下的,仅仅是长大受挫折后产生的吗?
2)溺爱会严重降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的自信程度。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一个人自己的成败体验。对一个幼小孩子来说,他要做的太多尝试都很重大,每完成一个重大尝试,都会让孩子感觉“我自己行”,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产生强大的自我效能感。若父母过于溺爱,就破坏了孩子探索的过程,破坏了孩子自我效能形成的过程,让幼小的孩子独自探索是一件无比重要的事情。
3)真爱以孩子正常的成长需要为核心:与溺爱相对应的是真爱。什么是真爱?真爱就是看到孩子真实的需要,并帮助孩子去实现他的需要。真爱是尊重孩子独立的爱,真爱的父母懂得在孩子不同成长的阶段满足他不同的成长需要。真爱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核心,在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给予他们不同方式的爱:0-1.5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1.5-3岁尊重孩子自我探索的权利,但又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在他们面前。真爱的父母懂得放手,接受并乐于看到孩子的自我独立与自我成长。这种以孩子成长需要为核心的真爱,会让孩子成为自爱、爱别人、有鲜明自我意识、有健康自主人格和高度创造力的人。
4)真爱就是给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懂得真爱的父母尊重孩子的独立选择,而不是替孩子做事。习惯溺爱的父母看不得孩子受苦或不想让孩子添乱,不给他们自我探索的机会,而是帮孩子做各种事。看起来是不想让孩子吃苦,实际上是不想让自己的内在小孩吃苦,这是一种投射,是父母将自己内心的东西投射到孩子身上,这样一来,他们容易对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视而不见,因而父母越宠爱孩子,孩子越感到窒息。
如孩子想拿十米开外的玩具,家长明白他的意图并将玩具递给他。如果只是偶尔发生,孩子可能会高兴,但如果这种事情一直发生,孩子心中势必产生愤怒的情绪。因为相比拿到这个玩具,孩子更需要的是独立完成这个过程。在跌跌撞撞走向这个玩具的过程中,他的手脚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的感觉和体验,他会感觉到是他自己在努力、在运动…这样的过程就是自我成长的过程,顺利拿到玩具,他会喜悦、会切实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会切实感受到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力量。有时在这个过程中他会摔跤,会产生受挫感,但毕竟最后他还是独立完成了自我探索的过程,这会让他产生一种信念:尽管我受到挫折,但我还是靠自己实现了目标。
3.存在就是被感知
爱是有灵魂的:体悟到无形无质的爱,便会知道,爱是有灵魂的,但若体悟不到,灵魂层面的爱就沦落为需求被满足的层面。
1)感受被看到就是最好的治疗:对一个人而言,最可怕的是,他最为重要的感受,却被周围人纷纷说,你不应该是这样,你应该是相反的样子。请看见痛苦者的痛苦感受,确认他们的感受是多么真实,不要粗暴地进行评判,更不要往相反方向说。你以为你在让他看到正能量,殊不知,你在继续将他朝分裂的方向推。精神分析认为,精神分裂等重型精神疾病的心理因素的源头在于极度糟糕的母婴关系。婴儿期的重要感受不能被母亲看到、不能确认,于是这些感受成为破裂的碎片。感受被看到,就是最好的治疗!
2)成熟的家长先处理感受、再处理问题:成熟的父母不会在第一时间去处理孩子的问题,他们会先处理孩子的感受。教育孩子的一个原则是,不要只盯孩子的问题,要寻找并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家长应该学会聆听,很多时候我们向别人倒苦水,其实只是想找个人说话,并不是想寻求那个人帮助,如果那个人只是聆听,并表达出对我们的理解,那就够了。但假如那个人连珠炮似的给我们提一系列建议,不管建议多么好,我们都会觉得孤独,不想再继续话题,孩子也是一样。做家长的没必要一味要求青春期的孩子听话,好孩子易有两个恶果,一是叛逆期推迟;二是缺乏生命力,因为他们努力学习也罢,努力工作也罢,都不是发自内心,都是为了满足父母及家人的期待。
4.别把你的压力传递给孩子
1)父母为什么给孩子制造那么大的压力?因为父母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孩子。父母尤其是妈妈,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有,结果让孩子承受双倍的压力。
2)把压力传递给孩子是双输局面,如何改善?
把压力转嫁给孩子是个双输的局面,对孩子危害很多,家长也不舒服,那么如何改变:
1)给孩子空间:如果父母包办孩子成长,什么都替孩子做决定,孩子就学不会自己做决定,学不会果断和思考;父母只有留给孩子充裕的个人空间,孩子才会发展出完整的人格;
2)自我成长:如果父母也在成长,他们就不会对适应社会产生焦虑和恐惧,且如果他们过多关注自己成长,就不会动辄干涉孩子的成长。家庭是一个系统,孩子出问题,必然能从家长身上找到原因,要想孩子改变,整个家庭系统都应发生改变;
3)进化爱的方式:更多考虑孩子人格成长和心理需求。
总之,不要将你的自我寄托在孩子身上。
5.给予幼儿无条件的爱和关注
幼童时代,父母无条件的爱就像是在打造一个安全岛,心中有了安全岛,孩子才会信心十足地探索世界,和人交往。
对于一个幼儿来说,父母无条件的爱和积极关注是至关重要的成长因素,他们无条件地爱他、不向他提任何要求、不谴责他、他们只是因为他是自己的孩子而爱他,不论他有什么缺点;得到无条件积极关注,幼儿在心中就会形成一个安全岛,他们非常自信地去探索世界,去建立关系,并不特别惧怕受伤害,因为他们深信如果他受了伤、别人拒绝他不要他,他可以回到安全岛上来、爸爸妈妈会爱他、支持他。
在三岁前,妈妈要尽可能自己亲自带孩子,不能与孩子有长时间的分离,并且要与孩子有良好的互动,这样孩子才能形成所谓的安全感。
6.有真自我的人会形成自己的内部评价系统
1)警惕考试上瘾的孩子:考试上瘾的孩子,他们的快乐其实掌握在别人手中,他们所追求的不是知识带来的天然快乐,而是家长,老师等外人的奖励和认可。
2)如何防止孩子考试上瘾:1)不要只根据成绩好坏奖惩孩子;2)孩子考砸时,要给予理解而不是责骂;3)让孩子适度参与家务,不要让孩子把成绩当成唯一的精神支柱;4)鼓励孩子有其他爱好,但不能把爱好当任务。
3)内部评价系统和外部评价系统:有真自我的人会形成内部评价系统,即他的行动力来自自己的内在;有假自我的人,会形成外部评价系统,即他的行动力来自外部的他人。放在学习上,有内部评价系统的学生,他之所以热爱学习,因为学习本身给他带来快乐;相反,外部评价系统的学生,他努力学习是为了追求外部奖励,外部评价系统之所以悲哀在于,一个人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而失去了自己。
7.教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也是孩子人格和情商的基石,这比知识重要。
存在对于被感知,即我的感受被你感知到,我才发现自己原来是这般的存在;我们都很在意别人如何看自己,区别在于,有清晰自我的人,小时候,你的感受被妈妈感知到,于是有存在感,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所谓的自我;没有清晰自我的人、没有实现这一步的人,毕生都在用直接或扭曲的方式希求别人看到。
不要压制孩子的活力:活力是每个生命与生俱来的,它要向外界伸展自己,索要存在空间;妈妈要肯定孩子的活力而不是制。 让三岁前的孩子体验到,他的欲望是很好的活力,是被接纳、被祝福的。如果你真爱孩子,请尊重他们的独立空间,请放手让他们自主选择,请不要从精神上杀死他们。
8.为什么会有愚孝
孝产生的原因:渴望实现童年一直没实现的愿望(父母疼爱),就是愚孝产生的核心原因。那些最被父母忽视的人成家后,常常严重牺牲配偶和孩子的利益,对父母百依百顺,而父母总是把他们奉献出来的钱财再转送给他们一直溺爱的孩子。
婆媳关系其实是三角关系:婆媳关系是个谎言,三角关系才是真相,而作为三角关系核心的儿子,是调解婆媳关系的最佳人选,假若他不想自己的家庭四分五裂,他就应当负起责任来,积极调节母亲和妻子的关系,而不是逃避;如果你是长辈,请记住“孩子不是你的最爱,配偶才是你最重要的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