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在群里发了一张类似LABUBU的兔耳潮玩布偶图片。
“差不多200块买的。”她说,上大学的女儿发给她的,问她感觉怎么样。M回答:一般般,你喜欢就好。这不冷不热的语气惹恼了大小姐,直接丢了一个视频给她。视频的内容大概是对扫兴的父母们的严厉讨伐,并反复强调配得感,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父母,告诉人们如何培养并满足配得感,告诉人们父母没有满足自己的时候,应该自己把自己再养一遍。
我看完视频中那个年轻男孩手舞足蹈对父母尖锐的讨伐,咽下尖锐难听的嘲讽,用最温和轻松的语气问M:你是咋回的?
然后我笑说我不敢和年轻的女孩子们说话,怕代沟太深,感觉聊啥都不合适。
M大约也很委屈,不然也不会发在群里来下意识地寻求支持。她在孩子那儿为自己辩解说我不赞同自己是个完全扫兴的家长,或许某些地方让你感觉到失落,以后相处我努力改改看。
我想起今年六一时她给二姑娘买了一套礼服,结果不但没落着个好,二姑娘还大发脾气,同她大吵了一回,说衣服平时也可以买,不应该是节日礼物——我想起我家大儿,儿童节的礼物是一组几块钱的妖娆猫笔架,他挺开心的——不由觉得M这家长做得也是好卑微了,因此叹道:你也是很有诚意了!
M说孩子小时候她的打压教育用得比较多,而她家爸爸就是一个能提供情绪价值的人,正面的给得多一点。各方面的影响和学习,让M这些年不断觉醒式地反省自己,并由此对孩子生出了不少的愧疚和补偿心理。
我小心回道我不打压,但是也不会无条件支持。
M又说我现在的观点就是你成年了呀,欲望会越来越多,父母没办法一一满足,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而不是嘴巴一张我要这个那个父母就立马给你实现。
既然对方自己说到这儿了,我就把我最真实的看法表达出来,我说:我理解的这个配得感,你的所需要在承担范围内,那么就配得;超出能力范围,或者还需要别人来为你承担,那么就不要滥用所谓配得感。
M说女儿觉得自己还是孩子,而孩子爸爸觉得他能力所及的都可以。
M家境不错,先生在国外做贸易,M身体不好,多年没有出去工作,先生赚钱有方,一人承担整个家庭的开支,虽不是大富大贵,但绝对让母女仨人生活无忧,家里俩小女孩买现在流行的谷子,和动漫书,都是动不动几百上千毫不犹豫。
对于这样的消费方式,我只能说能理解,但不赞同。那是人家自己的生活,人家花得起,我不会去指手划脚,但我会告诫我的孩子,跟这样的孩子不是一个层次,玩不起,还是不要去靠近,要注意远离。
的确我们没必要没苦硬吃,但那是在“没苦”的前提下,而没苦的前提是父母在前面替你吃掉了苦——是有多自私,才能在心安理得地依赖父母肆意挥霍的同时还满腹怨气?一言不合“情绪价值”,“配得感”,“扫兴的父母”,我只想说,配得感配得感,已经成年了,自己有能力啥都配得,没能力时还是看清楚自身比较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