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1482小时,第1427日
阅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 第2版 导言
但康德跟以往的经验论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比如他跟休谟的区别,就是他认为经验中包含有先天的成分。而“经验性”呢?它是特指与先天成分相对立的东西而言,经验性的东西就是后天的东西,非先天的东西。
什么是经验?那就是“对象知识”,只有对象知识才能被称之为经验,而经验性的东西,比如说感觉印象,那还不是对象的知识,而只是主观的东西。
康德说我们的知识能力是被“唤起活动”的,这说说法本身就证明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因为经验唤起认识能力,它是在先的,是由于对象刺激我们的感官,我们才能够运用我们的一切知识能力。
按照时间经验是在先的,但是呢,如果是按照别的方面,比如说按照逻辑,经验就不一定是在先了。这是话里有话,为后面超出经验论埋下了伏笔。
经验性的就是后天的东西,而经验里面既包含有经验性的后天的东西,也包含有那些先天的成分,由我们的先天直观形式和知性加到经验性的材料中去以形成经验的那些成分。
一般人没有、也不愿意通过长期的训练来把人的经验中的各种成分熟练地区分开来。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就是要作这样一种训练,就是要通过非常清晰的层次分析,使我们能够熟练地把这些知识成分,先天的后天的,它们的作用,它们的相互关系等等,严格地区分开来,界定下来,为人类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或者重建被休谟搞成了一堆废墟的人类知识的大厦。这就是康德的目的。
先天”的译法要经过解释,排除可能的误解,指明不是时间上的在先,而是逻辑上在先,也就够了。康德自己就在下面作了这种区分,可见就是在德语中,也存在着这种误解。
经验性的知识和先天的知识合起来才构成真正的知识,它们作为知识的构成成分,也有权叫做知识,但如果分开来,孤立出来,它们都不成其为知识。所以后天知识也要依赖于先天知识成分才能够形成起来,它在时间上固然是先接受的,但要成为知识还得依赖于人的知性先天固有的普遍的知识框架。
第一个标准就是必然性,如果一个命题伴随着它的必然性一起被想到,那它就是一个先天判断。凡是带有必然性的命题都是先天判断。
这条标准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不由任何别的命题引出的必然性命题全都是完全的先天命题;另一层是,虽然它由某种别的命题引出,但后者本身也是必然性命题,在这种情况下它也可以是完全先天的命题。
康德讨论问题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特点,就是凡是在提出两个以上的概念时,必然要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必然要澄清,表明他不是随意提出两个概念的,它们之间是有一种关系的。这是他的一种习惯性的逻辑方法,他由此把他的《纯粹理性批判》构成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
观念之间的关系当然有必然性,你先设定了一个观念,然后你从这个观念中推出你预先设定了的那个观念成分来,那怎么可能不是必然的呢?数学和逻辑学都是这样,是人为预先做成的,所以有必然性。但观念和对象之间的关系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自然科学命题牵涉到客观的经验对象、经验的事实,这是不由人所支配的,在休谟看来就不可能有必然性了。
整个《纯粹理性批判》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的知识以先天综合判断为前提,而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就需要追溯人类知识的结构,看它是由哪些要素所组成的,若缺了哪些要素就不可能,只有哪些要素才使它成为可能的,而这些要素又从何而来 —— 整个《纯粹理性批判》就是要谈这些问题。这都是后面要谈的问题,但在目前这个导言阶段,我们还用不着进行那样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