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阳明传》有感:为什么那么多人一生俯首拜阳明?

齐帆齐微课

他是状元之子,年少成名,根红苗正的官二代,但是屡次科考不中;他从未带兵打过仗,却能短时间解决匪患,平息叛乱;他没有拜过名师指点,却自学成才;他弟子众多,影响从古至今;有人说中国的两个半圣人,一个孔子,半个曾国藩,他就是其中一个。他就是很多人都愿意一生俯首拜见的百世之师---王阳明。

一本燕山刀客的《王阳明传》,让我有幸领略了大师传奇的一生。

1,英雄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处处都有磨难。

王阳明从小天子资聪明,记忆惊人,父亲是状元,书香门第,天赋加家境注定,他会有所成就。然而命运却一直和他开玩笑,科举考试一连考了三次,才算勉强过关。

13岁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还得一个需要母亲呵护的年龄,但王阳明在那个年龄却失去了母亲。母亲过世不久,父亲就续弦了,给他找了给个大不了几岁的后妈,后妈毕竟不是亲妈,要不是王阳明机灵应变,只怕也是个让后妈虐待的老惨的孩子了。

后来年纪轻轻,本与来要大展宏图之时,竟然上了那个时代容易殒命的肺结核,从此修身健体,与自己的身体斗了一辈子。

好不容易拜堂成亲了,但是老婆一直没有开花结果,到60多岁的高龄才喜得一子,可惜孩子未满一岁,王阳明就逝世在回家途中。

后来王阳明替父亲受过,下狱,被贬贵州龙场,再遇到锦衣卫的追杀,险象环生,后来一步步平定赣南匪患,熄灭宁王谋反,肃清广西叛乱,无不是危险难测的环境中力挽狂澜,然而却功高不赏,一生难入明朝内阁。


2,不断试错,不断思考,最后才会有所进步。

虽然王阳明天资聪明,但是他的爱好绝不只限于死板学说,所以课外之余,王阳明研究了感兴趣,而且实用的东西。

学三十六计,学孙子兵法,学象棋,学围棋,而且他不仅学,而且还会和同学们一起演译。而他的以后的人生阅历证明,他学的东西都排上了用场。

王阳明在讲守孝期间专心学习突击科举的时候,突然想起了格物致知这句话,于是他就天天看着竹子想参透其中的玄机,掌握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身体困难,视力模糊,最后艰难倒下了。

而他躺在床上才忽然发现了自己想法有可能是错的,他对程朱理学的说法产生了怀疑,而这种想法是离经叛道的,但是因为有这样的怀疑态度和思考态度,所以才会造成了他后面的更大的进步。

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期间,他一面修身养性,找到了自己的阳明小洞天,然后把里外收拾一番,天天就住在阳明洞。

经过日夜参悟,躺在石棺中苦苦思索,王阳明才参透的生死,奠定了自己的宗师之道:那就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无假外求。

3,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讲学收徒,教化百姓,提倡知行合一,格物致用。

从贵州到北京,从北京到南京,从南京到滁州,从滁州到南昌,从南昌到绍兴,从绍兴到山阴。王阳明是一路走到哪儿,就在哪里开院授学。

他的学生既有朝中地位显赫的官员,也有山野村夫,也有世家间名流,有才开始学习的年轻学子,也有年过半百的花甲老人,无论是谁,王阳明都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因为王阳明的心学对人性有很大的认知。但维护一方的稳定,光靠杀戮是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的。

其根本在于需要对民众进行教化,知行合一贯彻圣人之道,在赋予温柔的治理政策,这样不仅能够建立起丰厚的学习氛围,也能够教老百姓学以致用,达到更好的保一方平安。

写在最后

王阳明传奇的一生背后是他伟大的人格魅力,其致良知即是新学的要义,也是他一生不倦追求的目标。不论身处多么险要的环境,无论身体状况有多么的糟糕,他都依然身体力行。我想这应该就是世人一生俯首拜阳明的原因吧。

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既不能复制也不会再来,如果我们能在短暂的一生当中,让自己过得更加的充实,多一点宽心,少留下遗憾,那么我相信王阳明的心学会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帮助和解决方案。

王阳明的心学博大精深,为求精进,我将继续学习大师的《传习录》去领悟心学更深的魅力。

齐帆齐第二期28天写作营第四篇(1532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夜莺2517阅读 127,810评论 1 9
  • 版本:ios 1.2.1 亮点: 1.app角标可以实时更新天气温度或选择空气质量,建议处女座就不要选了,不然老想...
    我就是沉沉阅读 11,844评论 1 6
  • 我是黑夜里大雨纷飞的人啊 1 “又到一年六月,有人笑有人哭,有人欢乐有人忧愁,有人惊喜有人失落,有的觉得收获满满有...
    陌忘宇阅读 12,733评论 28 53
  • 兔子虽然是枚小硕 但学校的硕士四人寝不够 就被分到了博士楼里 两人一间 在学校的最西边 靠山 兔子的室友身体不好 ...
    待业的兔子阅读 7,514评论 2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