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傻国娘说,这一辈子呀,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烦恼中了,直到傻国成了那时候正红的“万元户”,她才稍稍缓解。
印象最深的是上学的事儿。她都记恨一辈子了。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的女孩儿都早嫁,她只上了几天学,就被传统的爹妈拉了回去,她很聪明,虽然不识字,心算很快,账目从来没错过。想接着读书已经没有机会了,老师走了,学校散了。她的弟弟,则是不顾一切的奔向了北京,追求他的读书梦。她已经出嫁了,更没有了机会。生母这边,小她几岁的妹妹也是冲破重重阻碍,在求学路上奔波。而她,已是几个孩子的娘。在这个弟弟在北京安家后,这个妹妹在青岛安家后,她更是心潮澎湃,各种感受在她的胃里翻江倒海,终于,她想到一个认为自认为完美的主意,希望他们能够带走她的一个孩子,收养也可以。总得有一个出去能够出人头地的,以后也可以帮助家里改变命运,呆在村里,无论如何都不会有大的改观。但是,弟弟妹妹拒绝了,那么干脆,就那么没有商量的余地,她怒了,压抑了多年的她愤怒了!哪里知道,还有她更想不到的,妹妹竟然带走了生母那边哥哥的老三!她还有什么可以想的,可以指望的呢?
傻国娘也许只感觉自己比他们更不容易,多年以后,弟弟妹妹几次来,宽慰她,给她讲他们的经历,傻国娘才放下了,还养育了妹妹的一个孩子。
原来,弟弟求学之路艰辛的令她心疼。弟弟勤奋好学,老师特别喜欢,无奈,家里实在太穷了,拿不出学费,老师看他聪明,鼓励他继续学习,免收一切杂费,老师管饭。老师由于太过喜爱弟弟,想让自己女儿嫁给他,弟弟一听,怕了。弟弟心比天高,不顾家人反对,在这个世道下,奔向了北京。到了北京,经过考试,进入北师大,这一切对于弟弟来说,太不容易了!可以上学,但是没有钱,别说学费,吃饭就是大问题。恰巧,天安门正在整修,弟弟除了在学校,就是在这里和泥灰,搬砖,就这样,还是每个月把班里同学借个遍,发了工钱赶紧还,紧接着继续借,就是这样读完这几年书的。她哭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不易啊,弟弟那么瘦,受的苦太多了!
妹妹也不容易,妹夫是铁路工人,没有固定的家,往往是这个地方刚熟悉,又换一个地方,孩子又多,每次全家跟着丈夫搬来搬去,都要累得要命,妹妹是老师,即便这样,温饱也是大问题。她们全家跟着铁路走,不得已,把几个大点儿的留在了老家,直到八十年代末才在青岛定了下来,才把孩子们接到了身边,全家团聚。
这么多年的羡慕嫉妒恨,化作青烟,有什么比亲情更重要呢?
但是,傻国娘有时还会冲她俩发脾气。弟弟和妹妹都受着,还不顾路途遥远,带孩子回来看她,给她的家里添置东西,带特产。
傻国娘从不表现出高兴或者不高兴,可是孩子们是异常的兴奋,他们没有见过,可是却听到了大海的波澜壮阔,听到了北京的声音,舌尖触碰了大海的味道,品味了北京胡同里的美味……
就是因为这样,在每个孩子的心里种下了一颗不安分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