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来说说碎片化知识的自我整合大法。我知道很多朋友都会面临一个困惑,就是知道很多碎片化的知识,却没办法串联起来,或者类似,东也知道一点,西也知道一点,但是这些知识对自己好像没什么用。
我以前也喜欢学习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最后发现又浪费时间,又没有真正利用好这些知识,还蛮郁闷的。幸好,我比较会反思,琢磨琢磨也就慢慢有点想法了,今天会分享的内容都是个人经验,仅供大家参考。
01
先说我是如何安排各种时间听课程,看书的。
5分钟或者10分钟的空档期,我是不会学习,因为看了也记不住东西,所以日常我如果要吸收一些知识的话,怎么说也要有30-45分钟这类整块的时间。
我会选择在健身房做有氧的时候,吸收知识。过去健身房跑椭圆机,我会尝试听音乐,快走跑步机,我会看电视,现在统统留给分答的小讲。每次有氧45分钟的时候,正好可以听完一个小讲,而且当注意力放在课程上,我往往会忽视汗流浃背的辛苦。
现在因为有一些合作,比如讲课啊分享啊,坐高铁出门是常态,那么高铁上就适合听知乎LIVE这类长音频。比如去北京,一路上四五个小时,正好听完两个LIVE。
书籍是需要单独拿时间来看的,我已经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每个周末雷打不动拿出半天来看书,手机静音,电脑关闭,就去楼下的咖啡店窝在角落里,反正周末有6个半天,选一个就好。集中精力读3个小时书,比零散读书,有效率得多。
至于平日里刷微博、微信、知乎和豆瓣的时候,我看到很多有趣的帖子或者知识点,直接手机截屏或者把链接发到我自己的微信号上,晚上回家的时候,我有一个专门记录有趣东西的小本子,把这些关键知识或者链接都整理下来。这个好处是,万一未来想找什么素材,打开小本子翻翻,就有灵感了。
02
怎么去收集碎片化知识,以及如何听完众多的课程,我已经分享完了,现在就是要看怎么去整合这些知识了。
我真正会整理的是有理有据的知识分享帖。
1、第一种模式,当我接触到某类知识点的时候,我会先去知乎搜一下关于这个知识相关提问,如果这个提问是热点的话,下面会有非常多的优质答案,这些答案就是学习好资源。我会把这个提问在电脑里建档,花上几天的时间,把所有的答案过一遍,把每个提问的观点和行文逻辑整理出来,每按照合并同类项的模式将它们归类。
整理完就会变成:提问—观点1(内含ABCD四种答案)——观点2(内含EFG三种答案)——观点3(内含HIJ三种答案)——观点4等等,以此类推。
如果整理到最后,我自己对这个提问有想法,我会把自己的观点放在最后一个部分。
2、第二种模式,当我听完了某个课程的时候,我会把主讲人的逻辑脉络整理出来,虽然主讲人会提供框架,但我喜欢按照自己的需求整理,剔除不重要的环节,留下重要的关键部分。
课程中的知识点,我不会让它们白白停留在笔记本上,无论如何都会把一些知识点融合到我的现实生活中。
比如说我听了一个逻辑思维方面的课程,里面涉及到一些写作框架上的建议,那么我一定会在日后的写作中去有意识使用这些建议。再比如说,如果我学到了某个理财技巧,那么我会尽快去反复使用这个技巧,直到它变得无比熟悉。
这就是知识点不隔夜,现学现用的态度。
此外,如果这个课程恰恰也在我擅长范围内,我可能会多干一件事情,就是假设自己是主讲人,我会从哪些层面去讲,然后列出一个提纲,这时候我可以跟课程主讲人的提纲进行对比,会发现自己的很多劣势和优势。
3、第三个模式,我有个比较奇怪的癖好,就是当我读完一本书,可能不会去主动做思维导图(事实上的确做的少),但是我一定会把目录手打一遍。
这个模式早些年的版本是,读完一本书把目录复印下来,专门有一个文件夹来装这些目录。如果后期我要查书里的信息,我就直接翻这些目录。
后来我就发现复印下来的目录不能体现检索的功能,于是我就决定在电脑里输入一份,我输入目录章节的时候会想这个部分讲了什么东西,能不能快速大脑反映出来,如果可以直接反映的话,我就把自己对这部分内容的观点写在这个章节的目录下,算是阶段性短评。如果记不得了,那就停下来,把这个章节再快速过一遍,反正我读书有划重点的习惯,这样就直接看重点,很快就能唤起记忆。
我每隔一段时间整理目录的时候,都会在目录章节下添加短评,这样日子久了,我就会知道同样一本书我在不同的时间里回顾,会有不同的认识。
这个逻辑非常类似“3年日记、5年日记或者10年日记”,就是每年的同一时间,都可以记录下自己做的事情,这样若干年回头看,会发现原来自己一直在进步。
我电脑中有一个文件夹,里面就有很多我读过书的目录,每一个手打的目录中,各个章节下都有我不同时期的短评,如果我日后要查这本书的信息,其实直接开电脑调出目录就OK了,多好的效率。
03
碎片化知识整理了,也吸收了,我又如何去把自己的观点输出呢?我没有太华丽的方法,就是坚持把自己的观点整理成文章,用四段论:
第一部分就是把某个知识点的表象说清楚,无论是按照时间、空间排序,亦或者是重要性排序,总之找一个排序的方式,把涉及到这个知识的素材一一都罗列出来,并且对各种素材进行概括性分类。
第二个部分就是分析知识点本身的特点,以及研究它存在的根源,然后我会提出自己的假设。
第三个部分就是我需要罗列比较多的论据来支持我的假设,证明我对它的分析是站得住脚的。
第四个部分就是对这个知识点进行举一反三,如果它的存在不是个例,那么我会假设它发生在我的生活中,我又该如何应对,并给出解决办法。
其实这就是我日常写文章的思路,公众号很多文章的主题都是我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碎片化知识,然后我通过对它们的整理和思考,慢慢形成观点,通过写作的方式,让我的观点落到纸上。
跟理财技巧是需要反复熟练使用一样,很多知识类的信息想为自己所用,就是需要用原创文章的形式写出来的,一旦真的动笔,说明知识就内化于心了。
以上就是我目前常用的方式。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我会愿意投入这么多时间研究知识这事情呢,想来想去,可能只能归结于一点,这种模式带给我的快感,真的远远大过买菜做饭逛街购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