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

在维基百科上,对于安全感的解释是这样的: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

何谓确定感和可控感?

我们来对安全感进行定义:人们对于事物的预期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值,决定了是否有安全感。


说话要算数,说得到做得到,做不到就不要乱承诺;经常给TA说说心里话,说说你的想法,经常问候和关心一下TA的生活;无论多忙都不要不理TA,经常给TA一些惊喜等等,这些做法都是增加别人对自己的“安全感”。而其中无一不是在自己的行为与对方的预期之间架起桥梁。

还有,如何给人物质上的安全感?比如你必须让TA感到,生活所需是不用愁的,不用担心没有钱生活。这就是实际拥有大于预期从而让对方产生安全感。


可这就存在矛盾了:

人类几乎所有的进步都是在放弃部分安全感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获得的。
这是笑来老师专栏内容的基本认知。专栏中我们一致同意,人不能追求100%的安全感,且必须要放弃部分安全感才能获得进步。
这与人类的“总是试图追求100%的安全感的做法”相矛盾。
矛盾在哪里?人一直处于追求安全感的过程,或者说处于安全感不断增强的过程(对所处的情况处于不断熟悉的过程),只是为了追求未来的安全感必须要放弃现在的部分安全感,这是人活在未来的一种表征。
这样,这个事实就显得清晰明了了,如果某人追求现在的安全感我们称其为安于现状一点都不过分,因为他不知道他放弃的是未来的安全感,而他终究会到未来。

so,追求未来的安全感的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