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路》有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语虽出自两千余年前的春秋时期,却道破了人类社会行事立世的核心逻辑——“名正”乃“言顺”之基,“言顺”乃“事成”之本,二者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从理念到实践的完整链条。
“名正”的本质,是对事物本质、角色定位与价值边界的清晰界定。在古代礼制社会中,“名”是秩序的载体:天子有天子之责,诸侯有诸侯之份,卿大夫有卿大夫之职,若“名”被僭越,如季氏以大夫之身用天子“八佾”之舞,便是“名不正”;而“名不正”之下,其言行必然违背礼制规范,既难获他人认同,更会动摇社会秩序,此即“言不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根源,正是“名实不符”的蔓延——周天子失势却仍居“天下共主”之名,诸侯争霸却僭称“霸主”之号,最终导致诸侯混战、民不聊生,印证了“名不正”对社会根基的侵蚀。
若说“名正”是前提,“言顺”则是将理念转化为行动的桥梁。“言顺”并非单纯的语言得体,而是指言行符合“名”所界定的逻辑与目标,能够凝聚共识、获得支持。在现代社会,这一逻辑同样适用:企业管理中,若岗位职责“名不正”——如部门权责交叉、岗位定位模糊,员工便会陷入“不知该做什么”“不知该对谁负责”的困境,言行缺乏方向,最终导致效率低下、项目夭折;政策推行中,若政策目标“名不正”——如对“乡村振兴”的理解仅停留在“盖房修路”,忽视产业、文化、人才的协同,便会出现“言不顺”的执行偏差,要么资源错配,要么脱离群众,难以真正实现政策初衷。
反观那些成事者,无不是以“名正”为起点,以“言顺”为路径。商鞅变法前,先以“徙木立信”确立“法令必行”之名,让民众相信变法的严肃性,此为“名正”;随后颁布的法令皆围绕“富国强兵”展开,逻辑清晰、权责明确,此为“言顺”,最终成就了秦国的崛起。当代中国的“脱贫攻坚”战略,亦是先明确“精准扶贫”之名——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精准制定帮扶措施,再以清晰的政策体系推动各方力量协同,最终实现了近亿人脱贫的伟大成就,完美诠释了“名正而后言顺,言顺而后事成”的真理。
时至今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仍具深刻的现实意义。无论是个人立身、组织管理,还是国家治理,唯有先厘清“名”的内涵、找准“名”的定位,让言行有依、行动有向,才能凝聚力量、突破阻碍,最终实现既定目标。忽视“名正”的重要性,轻则导致行动混乱,重则引发方向偏差,唯有守“名正”之初心,行“言顺”之实践,方能为“事成”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