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文化源远流长,自有文字记述以来,就有琴。可说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这个活化石应该怎么去演奏,怎么去体会。你必须去读古文,研究传统音律。细节到每一个朝代的琴曲,你要按照每个朝代的标准去演奏。当然这个说的很苛刻,却是唯一去体会古琴魅力的渠道。每个朝代的度量衡都或多或少的出现偏差。所以要读懂,还得有很深的传统文化根底。
这里说到的传统文化包括《诗经》,《吕氏春秋》,《黄帝内经》,《道德经》,《老子》,《庄子》等等,这些书籍里都有关音乐的记载,可以选相关章节进行阅读。当然不得不读的是《溪山琴况》,《太古遗音》,《琴律》。学习古琴,就是明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理和内涵。很多人可能觉得,没有必要,那是这样的,现代人有现代人的标准,我只是指对古琴执着追求的一部分人。希望都能明白,能去专研和学习古琴根性的东西,真正的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甚至你还得去研究和学习邵雍的《梅花易数》和袁天罡的一系列风水地理书籍。琴乃百艺之首,艺与术是分不开的。搞懂原理很难,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不妨一试。
古琴里最重要的两个右手技法,就是勾挑。勾挑里有大文章,斜向下45°角的拨奏是今人给出的定义,当然从振动学的角度来说,这个是更好更充分的,具备说服力的演奏方向,而古人的表述是以姿态和动作要领来说的,著书立说的不一定是最出色的,但是却应该是最有系统思想的。千百年来,古琴的演奏都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规范的套路,这个暗合了天道,百人于一起,手无相同处;千叶堆一片,无一同纹理。现在的很多东西制定标准化,限制了很多人的思考,也开设了门槛。简单的说,每个人的手长得都不一样,你一定要要求这样来,那样去,他的手真的合适吗?所以教学的人应该懂得最清楚的东西是,音色,动作贯穿的力点,和使用到的关节,肌肉链接的情况。你才能教好你的学生,不是据一个天生条件差的热爱琴的人于千里之外,或者教到最后放弃治疗。古人没有给出明确的标准,各流各派也都有各自独特的地方,我们要做的不是消除差异性,不是同化所有的爱好者,它应该是有灵魂的演奏。
勾挑要注意的,只有触弦点,拨奏出来的音色,和发力。你是用手指发力,还是用身体发力,取决于你的学习能力和身体协调性。拨奏音色和力度,颗粒感的体现,需要你不停的练习,初学以45°角的标准为依据,演奏需要达到的效果如此,而怎么得到的,因人而异。有学生问我,老师,挑为什么一定要手指定住?我的回答很简单,你做得到不定住,每次的拨奏都不出错,音色都是对的,你可以不定,做不到,就先按着来。定住可以很好的控制力度和角度,可以对音色进行处理。另外,减少失误,让演奏更加精准。
教学中,我常常跟初学者提及的是手臂发力,往后拖拽,这个可以带动全身的力气去演奏,减少手指多余的动作,利用重力和惯性,感受弦的张力,不一样的弦你给出的力度是不同的,这个跟手指发力是不一样的,你可以很好的控制住你的力度和表现力。每张琴的琴弦张力都是不一样的,或许换一套弦,张力也是不同的,感受反弹的力度,运用好演奏中的惯性,你就能很好的把控你的力度。这个可以联想到武术,琴人合一,我想大概是你对这张琴的张力把控的很好,你的身体反弹跟琴的张力是对等的。而把控这个力度,只有身体才能把控,肢体的动作都是大的,人体才能做到最微小的动作变化。所以我觉得学习琴,不是纯粹的学会演奏,需要懂很多关于人体力学的问题,这点我很欣赏古筝界的赵曼琴先生。他对人体进行解刨的能力实在是太强,所以他敢狂妄的说,没有他教不好的学生。
说了这么多废话,只是想知道,有没有跟我一样执着于这些东西的人,我可能走错路了,也可能走的路不一样,希望有人能够交流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