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保持美好的距离

关系好坏决定教育成败。

图片发自/夏唯熙



有人曾说,爱孩子的最高境界是把孩子从自己身边推开。因为有自由才会有成长。

据说德国有一个传统,过了18岁生日的孩子要独自出门远行,这几乎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成人仪式。

我的作家朋友程玮在德国生活多年,对此有亲身经历,颇有些发言权。当分别20多年后读到她的新书《风中私语》,我感到特别兴奋,因为我急于看到这位儿童文学作家怎么谈教育,尤其是在她旅德15年又与儿子一起成长之后。

在我看来,就儿童教育而言,德国的经验是特别值得借鉴的,可惜,中国对德国教育的介绍极少,似乎有言必称美国的态势。

《风中私语》的第一辑《渐行渐远的孩子》就是专门谈中德教育比较的,加上程玮愈加成熟的自然幽默的叙述风格,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

据程玮介绍,在德国有一个传统,一个人在过了18岁生日以后,要独自出门旅行一次。要争取用最少的钱走最多的地方,并且在外面尽可能待很长的时间,以便认识世界,体验人生,学会独自生存的本领。

有句话把这样的旅行概括得很形象:出门时是个孩子,回来就是成人了。这是人生的第一次冒险。

多少年以后,每个德国成年人都会以一种自豪的心情向自己的女朋友、向自己的孩子讲述第一次独自旅行的故事,花了如何少的钱,走了如何多的路,受到什么人的帮助,受了什么人的欺骗。这是可以一生一世讲述的故事,这也是可以在家族里世代相传的故事。

如果一个孩子出门没几天就往回走,这将成为他和他父母终身的耻辱。

说到这里,我估计许多中国的父母都会生出一些感慨,因为我们一般都不忍心或干脆说不敢这样做,甭说18岁,就是28岁也不太可能这样做,所以,中国盛行“啃老族”,盛产“30岁的儿童”。

实际上,如我在写关于中日少年的《夏令营中的较量》时表达的一个想法,绝不是中国的孩子不行,而是中国的教育有问题。

那么,作为一个爱心满满的母亲,程玮又是怎么做的呢?她坦率地说:

“转眼到了我的儿子徐果第一次单独出去旅行的时候。我按常规给了他很少的钱。我没有过问他的旅游线路,我只有一个愿望,就是他千万不要因为没有钱而中途返回。临到他出门时,我忍不住说,你真需要钱时,就用卡取吧,不要太节约。话刚说完,我心里就后悔得要死。

原来我不由自主地又堕落到了中国家庭妇女的境界。不要太节约,难道要让他当败家子才舒坦?爱孩子的最高境界,是一到孩子成人,就把那爱深深地藏起来。

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成年人,他要走向世界。他会经受困苦,他会经受磨难,他还要养家糊口,那是他自己的生活。如果你注定不能守护他一辈子,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尽早放手。”

这就是成长中的中国母亲的典型心态,一个在东西方之间行走的教育者的困惑。

程玮的描述让我想起了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的话:“教育孩子的实质是改变自己。”对于今天的父母来说,这句话实在是值得回味再三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继续学习智永真千字文 老师要求大家先重点练习几个字 学习其中的用笔及笔意 老师在示范曹全碑 老师示范张迁碑 老师课...
    小新26阅读 160评论 0 0
  • 昨天晚上地震后,大家都睡不着。睡得都不是太死。随时保持着惊醒。大概是23点30左右,这时候由于担心余震,我们都还在...
    乐无彩阅读 12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