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人类步入近代以后,生产力和创造力开始飞速发展。世界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教育的普及,科学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现如今,世界各国都在极力的发展科学教育与科技创新,希望以此来走上强国之路,然而,国强一时易,长盛不衰难。以科学为根基,构建起来的社会体系和思想体系,是否能够经受住时间的检验,最终帮助人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呢?
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试着去分析一下"科学",也许会有答案。
一、科学的定义
我上网查了一下,"科学"一词有好几个版本的解释,感觉都挺高大上的。虽然看不懂,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目前人们对科学的理解并未达成一个统一的认知,而这其中一定有一部分解读是不严谨的,甚至是错误的。
这就好比我们都爱吃鱼,却又分不清鱼肉和鱼刺,分不清哪里能吃,哪里不能吃。不吃可惜,闭着眼强吃又隐患颇多。"科学"这条鱼,我们该怎么吃才好呢?
二.科学的特性
虽然人们对于科学的定义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其特性是一定无法改变的。科学最核心的特性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客观性,可验证性,和唯一性。
1.客观性,就是科学研究的对象要真实存在。曾经人们用科学否定了神学,正是因为人们既无法证明其存在,也无法感知其存在。如果科学脱离了真实,脱离了人的感知,那会不会演变成为另一种"神学"呢?
2、可验证性,就是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是可以被推导和证明的。人们之所以那么相信科学,就在于其极致的严谨,而科学的严谨,就在于人们可以对研究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成功的推导和验证。
从地球中心说,到太阳中心说,再到宇宙无限论,这些都曾被认为是科学的,后来又被一次次的推翻,究其原因,就是人们在不具备验证能力的情况下,盲目的相信权威,结果导致了"伪科学"的出现。像这样的伪科学,在我们周围还有多少呢?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猜想,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猜想者是科学,就为其"开后门",那样的话,对其它领域的猜想者们来说,就太不公平了。
对于未知,其实一切皆有可能。
3、唯一性,就是研究得出的结果一定是唯一的。
科学之所以精准,就在于其结果的导向是唯一的,不存在概率问题,不存在模棱两可。如果科学结果允许存在两个答案,那未来会不会演变成"自相矛盾"那样的局面呢?真到那一天,我们该相信哪一个科学,才是科学呢?
正是因为科学的这三个特性,使得它的每一项成果都能突破制度、种族、信仰、阶层的束缚,得到整个人类的认可。但也正因如此,很多人喜欢把一些东西往科学上扯,似乎运用了科学、或者自称为科学,就不容置疑了。
世间万物,有一利,自然就有一弊,科学也不例外。在改造客观世界这方面,科学可以得心应手,但是对于人类瞬息万变的内在世界,科学就力不从心了。
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最根本的差别在于内在理念的不同,人类社会无论科技多么发达,最终起决定作用的终归还是人类本身。科学,只能做为人类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却无法成为人类精神世界的导师。想要将精神文明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人类只能寻找其他的方法。
三.科学的核心
从社会的角度看,科学的内容非常广泛,几乎触及了所有领域。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科学应用源自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源自科学理论的学习,而学习的源头在学校。大学的学科是如何划分的我不清楚,但是我想那些学科终归是不能毫无理论基础的凭空出现。
高中课程的划分,实际上就是科学分类的源头和核心。高中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这其中最符合科学特性的,是物理、化学和数学,其次是地理和生物。英语只是一门语言课,而语文、政治、历史既包含了客观世界的演变过程,也涉及人的内在世界的转变过程,其实质就是内与外互动下的趋势变化。
社会上各个种类的科学实际上就是物理,化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相互结后的产物。它们虽然有科学的身影,但是绝大多数已经不能算是纯粹的科学了,因为它们已经无法完全符合科学的三大特性了。为什么要明确这一点呢?我就是想告诉大家,有一些自称为或者被称为科学的,未必就是科学,未必就准确无误,未必就经得起推敲。对于这一类科学,我们还应理性看待。
对于教育,像数学、物理、化学这样的学科,我们一定要做到客观、精准、严谨,因为那些答案都是唯一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马虎不得。而像语文、历史、政治这样的学科,它们研究的核心是具体环境下的人,和人的思想。这些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哪里有什么绝对的对错,绝对的统一?我们非要像教数学那样,搞出来1+1=2这样的标准答案,让学生去记去背,这合适吗?我见过一位老师,要求学生背古诗译文时,一个字都不能有变动,这是多么荒唐啊!像这样的老师还有多少呢?我不知道,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考试时不按照教的答案写,大概率会被扣分。
我真的很想问一下,这样下去,还有谁的认知水平能超过那些制定标准答案的人呢?这样下去,真的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类似这样的教育方式,从小学一直贯穿至高中,很难想像一个人在经历了这一系列的严格培养后,除了顺从与迎合,还能剩下多少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前两年大学生借高利贷的事情, 一个考入大学的人,居然能幼稚到这种程度。只因为眼前的一点点困难,白白葬送了大好前程,太不值了。那些放高利贷的人固然可恨,但是孩子的父母、老师难道就没有责任吗?当下的教育就没有责任吗?
我们兴办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祖国培养栋梁之材,是为了未来培养接班人,是为了延续华夏文明的古老传承。发展教育我们一定要慎重,毕竟任何一点疏漏都将影响整个国家一代代的青少年。孩子们的成长代表着中国未来的国运,大意不得。
四.科学思想理念的起源
科学作为一种思想理念,实际上并非产自中国,而是源于古希腊。在其漫长的社会变革中,科学逐渐上升为一种最主流的思想理念。
不同的思想理念,决定了不同的社会结构和发展方向。科学那种严谨到极致的思维模式,使得西方人研究时更善于和习惯于对事物进行分割和细化,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具代表性的,是西方的医学、律法,绘画。西方哲学之所以晦涩难懂而又高高在上,根本原因也在于它与现实生活的分离。
中国自晚清以前,是没有科学这个概念的。在古代,人们不是把外部世界与人的内在异世界分割开研究的,而是把内外做为一个互动的整体去观察和研究,侧重点是内外互动下的趋势走向,然后再结合具体领域加以把握和运用。这一点在古代那些经典著作中体现的非常明显,比如《周易》、《道德经》、《黄帝内经》、《孙子兵法》等等。
其实,成语和中医,是中华古文明中最璀璨的两颗明珠。成语本身并不是什么知识,而是道理。古代流传下来的每一个成语,都传达了一种道理。而道理的本质是道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后的具体运用。中国人曾经很喜欢讲道理,哪怕是小孩子也能讲一些。而西方的哲学只有那些学术精英才能听的懂, 只此一点,高下立判。
中医则是自然,人、道三者结合最完美的作品。说实话我是理解不了,在古老的尧、舜之前,人们是怎么写出《黄帝内经》这样精妙的书籍的。只可惜这么好的东西,传承了几千年,如今却被排挤、打压的即将要断送在我们这几代人的手里了。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化,一个重合、一个重分,一个重神、一个重形,各有长短。此刻的中国,正处在东西文化思想的对冲阶段,如何将两者的精髓完美的对接,真正融合为一体,是这个时代交给我们这一代人最艰巨的任务。
五、科学的本质.
科学,本质上讲就是人类已经能够被验证的认知的集合。
它体现的是人类的验证水平,而不是认知水平。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宙中有没有外星人?答案很简单,肯定有。既然宇宙有无数颗星球,又存在了无数岁月,怎么可能只有人类这一个高等种族存在呢?甚至可以肯定的讲,比人类更高等级的星际文明还会有很多。但是科学家们不能这样讲,因为目前人类没有能力去验证,未被验证就肯定其存在,这不符合科学的逻辑。
动物有没有爱?肯定有,母猫为了保护刚出生幼崽,敢同眼镜蛇搏斗,这不是爱又是什么?但是我们有哪一种科学手段能检测出它们的爱呢?
我们不能等到看见外星人了才承认外星人,不能等到可以检测出爱了,再去相信爱。 人类的认知不能因为检验证能力的不足而停滞,也不能因为科学的排斥而排斥。科学的每一次进步,何尝不是源于猜想和怀疑呢?
我觉得看待这个世界,除了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我们也可以试着从道理的角度去审视,其实道理又何尝不是一种论证手段呢!只要能够促进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多用一用又何妨呢?
我写这些不是想抵制科学,不是在诋毁科学。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论长短,皆有大用。中医配药,讲究君臣左使,各取其长,相互扶助,只要搭配得当,药到即可病除。
一个民族要经久不衰,首在思想,世间各种学说理论都有是有瑕疵的,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寻其精华,融汇贯通,那么中华民族的未来一定是不可限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