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转载作品,原作者呕心沥血方从哲
有宋一代,武官阶级非常混乱。但还不至于像明朝一样弄出“本来是为了提高武官地位,结果却弄的武官品级贬值”的乌龙场面。一般而言,对武官的限制是明面地表现在官职上的。比如高级军官大率五品等。虽然失之表面化,但也比彻底让武官官阶变成摆设强。
虽然如此,但也造成了阅读分析的大不便。
下面是历史上宋朝改官制前后的武官阶级对应表:
阶序——新制阶——旧制阶——品级
1----太尉【1】----空----正二品
2----通侍大夫----内客省使----正五品
3----正侍大夫----延福宫使----正五品
4----宣正大夫----履正大夫----正五品
5----协忠大夫【2】----空----正五品
6----中侍大夫----景福殿使----正五品
7----中亮大夫----空----从五品
8----中卫大夫----空----从五品
9----翊卫大夫----空----从五品
10----亲卫大夫----空----从五品
中缺
12----拱卫大夫【3】----客省使、引进使----正六品
13----左武大夫----东上阁门使----正六品
14----右武大夫----西上阁门使----正六品
15----正侍郎----空----正七品
16----宣正郎----空----正七品
17----履正郎----空----正七品
18----协忠郎----空----正七品
19----中侍郎【4】----空----正七品
20----中亮郎----客省副使----正七品
21----中卫郎----引进副使----正七品
22----翊卫郎----空----正七品
中缺
24----拱卫郎【5】----空----从七品
25----左武郎----东上阁门副使----从七品
26----右武郎----西上阁门副使----从七品
27----武功大夫----皇城使----从七品
28----武德大夫----宫苑、左右骐骥、内藏库使----从七品
29----武显大夫----左藏库、东西作坊使----从七品
30----武节大夫----庄宅、六宅、文思使----从七品
31----武略大夫----内苑、洛苑、如京、崇仪使----从七品
32----武经大夫----西京左藏库使----从七品
33----武义大夫----西京作坊、东西染院 礼宾使----从七品
34----武翼大夫----供备库使----从七品
35----武功郎----皇城副使----从七品
36----武德郎----宫苑、左右骐骥、内藏库副使----从七品
37----武德郎----左藏库、东西作坊副使----从七品
38----武节郎----庄宅、六宅、文思副使----从七品
39----武略郎----内苑、洛苑、如京、崇仪副使----从七品
40----武经郎----西京左藏库副使----从七品
41----武义郎----西京作坊、东西染院、礼宾副使----从七品
42----武郎翼----供备库副使----从七品
43----敦武郎----内殿承制----正八品
44----修武郎----内殿崇班----正八品
45----从义郎----东头供奉官----从八品
46----秉义郎----西头供奉官----从八品
47----忠训郎----左侍禁----正九品
48----忠翊郎----右侍禁----正九品
49----成忠郎----左班殿直----正九品
50----保义郎----右班殿直----正九品
51----承节郎----三班奉职----从九品
52----承信郎----三班借职----从九品
53----下班祗应----殿侍----无品
【1】太尉一职系政和新置,以太尉本秦之主兵官、遂定为武阶之首。
【2】至【5】,皆系政和年间增置。
其间还有从四品的诸卫将军,正四品的诸卫大将军,从三品的诸卫上将军,正三品上护军这些环卫官(常授宗室勋贵)。此外,还有:
节度使(从二品)
节度使留后又名承宣使(正四品)
观察使(正五品)
防御使(从五品)
团练使(从五品)
刺史(从五品)
新宋中石越的军事改革和官制改革则放弃了武阶与寄禄(虽然也设置了武经阁阶),而代以恢复武散官作为实际军衔的制度。
散官阶级仿效唐朝:
武臣散阶(211.147.247.* 两年半前整理)
品级----散阶名----曾任者
从一品----骠骑大将军
正二品----辅国大将军
从二品----镇国大将军----王韶
正三品----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从三品----云麾将军(归德将军)----仁多澣
正四品上----忠武将军
正四品下----壮武将军----高遵裕
从四品上----宣威将军
从四品下----明威将军
正五品上----定远将军----田烈武、高遵裕(时任渭州经略使兼渭州知州)
正五品下----宁远将军----仁多保忠
从五品上----游骑将军----种古(时任绥德军知军,兼云翼军都指挥使)
从五品下----游击将军----种谊
正六品上----昭武校尉----王厚(时任神锐军第一军都指挥使)
慕容谦(时任神锐军第三军都指挥使)
薛奕 (时任虎翼军第一军都指挥使)
狄咏 (时任武经阁侍读、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兼陕西房知事)
种谊 (时任振武军第一军都指挥使)
何畏之(环州义勇,破格授)
正六品下----昭武副尉
从六品上----振威校尉----王师宜(时任骁骑军副都指挥使)
从六品下----振威副尉
正七品上----致果校尉----向安北(时任陕西安抚使司监察虞侯)
刘昌祚(神锐军第二军第一营都指挥使)
折可适
王则(时任陕西安抚使司监察虞侯)
任广(时任陕西安抚使司监察虞侯)
正七品下----致果副尉
从七品上----翊麾校尉----种朴(时任拱圣军第三营副都指挥使)
顾灵甫(高遵裕的部将)
薛文臣(高遵裕的部将)
王傥 (高遵裕的部将)
卢靖(时任云翼军第一营副都指挥使)
从七品下----翊麾副尉----韩处 (高遵裕的部将)
正八品上----宣节校尉----武释之(卫尉寺丞?)
段子介(升卫尉寺丞)
正八品下----宣节副尉----段子介(时任陕西安抚使司监察虞侯副使)
江知古(时任神锐军第三军军行军参军)
田烈武(时任龙卫军权军行军参军)
从八品上----御武校尉----吴安国(时任神锐军第二军第一营指挥使)
第五忠(时任神锐军第二军第一营指挥使)
高伦(时任神锐军第二军第一营指挥使)
从八品下----御武副尉----种师道(时任神锐军第三军营行军参军)
正九品上----仁勇校尉----张约(属卫尉寺陕西安抚使司)
正九品下----仁勇副尉
从九品上----陪戎校尉----吴安国(曾降职)
张约(以前)
慕义(隶枢密院职方馆陕西房)
李敢当(环州义勇)
从九品下----陪戎副尉----罗剑伟(都兵使)
李十五(都兵使)
徐义(环州义勇)
未入流十节级(士官和兵)(禁军职官):
忠士:副都兵使、承勾
守阙忠士:承勾、什将、掣旗
锐士:什将、掣旗
守阙锐士:副什将、什承勾、什长
弘士:什长
守阙弘士:伍长
效士
守阙效士
毅士
守阙毅士(入伍第一年)
从中不难看出,军都指挥使是游击将军到昭武校尉,营都指挥使是致果校尉/副尉,副都指挥使是翊麾校尉/副尉,指挥使是御武校尉/副尉,都兵使则是陪戎校尉/副尉。
而在历史上的政和官制(沿用元丰九品十八级)中,都总管所常挂的团练使和刺史,从五品;钤辖,挂刺史,从五品;都巡检使、路都监挂诸司使副,从七品;巡检、州都监挂内殿承制、崇班,正八品;正将(相当新宋禁军营都指挥使)约从七品;副将约为从八品。
因此可换算,新宋换阶时:
防御使换正五品。
团练使换正、从五品。
刺史换从五品。
横行(阁门使副等)换正从六品
诸司正使换正七品。
诸司副使换从七品。
内殿承制、崇班等(大使臣)换正八品。
供奉官等(小使臣)换从八品。
侍禁、殿直换正九品。
三班等换从九品。
从石得一“仍然做着进入内内侍都都知,加节度使的美梦”,再加上照顾远房宗室的客观需要来看,诸使(未必包括刺史)和环卫官可能依然存在,但只作为与勋阶相结合的一种高级勋位。其中,环卫官可能彻底与明代的“奉国将军”之类一样轮为远房宗室和功臣后代的一种变相爵位。
由于勋阶按照其本意是奖赏亲冒矢石,夺旗杀将之勇士的军功,那么不妨将诸使作为奖赏指挥作战,破军开疆有功之大将的勋位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