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八日上午,收到短信通知:四月五日青岛飞桂林的航班客票预定成功。如无意外,四月五日晚上将时隔十年之后再次踏上那片土地,那个从十年前第一次去到后,直到现在都认为是最为宜居的地方。一时心生感慨,不久后便发了一条朋友圈,回想当年,期待重逢。
三月十五日晚,蒋同学问及班上聚会事宜,答曰:似不了了之。而后蒋同学提及身在桂林罹患重病的高中老师,业已多年未见,恐留遗憾。于是起意前往,一拍即合。
三月十六日,家在桂林阳朔的大黄同学敲定届时回去,蒋同学计划五号晚上去看望老师,六号我们前往阳朔会合大黄。询问距离阳朔不远的陈思同学,正怀二胎身体不便的她答复到时候看身体状况而定。
三月十七日,忘记与同事提及调班休假事宜,订票时间推迟一天,但决定已经做出,不会更改。需要考虑的问题只有选择哪一航班,时间上都有些别扭,不过并不是大问题。
三月十八日早上,调完班,排好假,知会蒋同学可以订票。蒋同学会在四月五日晚上将近八点到达桂林,早我一个小时,前提是航班不会延误。
如此不厌其烦地流水记叙,是因为要展示一个过程,一件简单小事从起心动念到最终可以成行的完整过程。这件简单的小事只为单纯的情谊,一点都不复杂。
订好票后,几经思量,还是决定多问几个同学的意愿。并不鼓动,完全根据个人情况随心而定。人数当然多多益善,但是倘若只有最初几人,也不遗憾。遗憾的情况是热情洋溢讨论半天,而后没有而后。这也是先行确定时间、地点,并且等到票订好后才开始询问的原因。
回到开始时说到的朋友圈,发的是几张第一次去桂林时的照片,掐指一算,整整十年。十年前也是几个同学在课间无意中提到出游,大黄同学热情推荐其家乡阳朔,遍问班上同学,最后成行十二人。那时候身处校园,顾虑少,热情多,所有人基本都是第一时间便可决定参加与否,因为这本身也不是一件需要勉强的事情。
十年时光不能说是弹指一挥间,但回首往事时很多细节却仍能一一浮现。比如长沙到桂林夜车上玩的扑克牌,比如到达阳朔后清晨的第一碗米粉,比如黄燕家吃到的至今念念不忘的美食,比如……真的可以比如出很多,脑海中的画面依旧鲜活。
记忆可以保持鲜活,但人无法做到,只能是过一天便老去一天。这样说听起来有些残酷,却是不争的事实,没有人可以避免。从前两年开始,不再认同“相见不如怀念”,而更加喜欢“惟愿无事常相见”。我偶然间想起了你,无需犹豫,那就是意味着我在想你。还能怀念,就是还有相见的必要,而实际情况是,即使再怎么努力,可见的次数也只是屈指。
因为这次的出行事宜,同时联系了同在重庆的蒋同学、华仔和潘辉,实际上即使不问,也知道他们平时联系不多,相聚就更不知道要追溯到何时。不仅是他们,绝大多人都是这样的情况,生活也说不上到底有多忙,但时间就是会在不经意间匆匆流逝,等意识到的时候,只剩禁不住的讶异。
这里面当然有着诸多的无奈,但却不是完全不可避免的。人生就是由无数的选择组成,我们都在现实生活中趋利避害,尽量避免或者减少损失。如果认清了何为利,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损失,什么是真正重要的,那么选择起来就不会觉得困难。就像这一次的桂林之行。
毕业马上将满九年,有些人自离开校园那一天就再也不曾见面,有些人甚至从未联系。时至今日,已不会再说什么“即使很久不见感情也不会变淡”之类的傻话。即将见面的蒋同学上一次相聚是在五年半前,大黄同学是在七年半前,而陈思同学便是毕业后再未相见的其中一个。
前两年冯小刚导演拍了一部电影叫《芳华》,那是他的青春,是他最美好的年华。而我们的“芳华”又是什么,是不是也要等到年届六旬的时候再去追忆。到那时再回首可能与冯导一样,剩下的都是美好,但也一定会同时伴随着诸多无奈,些许追悔。
写这些的时候,本来想听“那些花儿”,但最终选择的却是“下一站,茶山刘”。歌里的“武汉”替换成了“长沙”,“终点站南湖大道茶山刘”成了“终点站湖南农大”,“桥楼”成了“生物机电”或者“红旗市场”……相同的是“终于这一天来临,我们要各奔东西”。很喜欢歌词的最后一句:“我会像永远不变的时光,一如既往,哪怕从此离开了家乡。”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