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会主题思想:
是的,5月18号组会汇报时,我又卡壳了,不过这回我的思路异常清晰,语速流畅甚至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被频频喊停了,慢一点。那出现的是什么问题呢?
这次组会唯一不足的点就是大体的方向偏了。作为一个学术小白,我总想一开始就找到一个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文章。也就是在理论层面去架构起整篇文章,而非流于口水化的单纯叙述。
可我似乎忘了自己连最基础的单纯叙述都没裹清楚,还想着一步登天,痴人说梦。老师倒是提醒了我,理论就是在某一活动领域中联系实际推演出来的概念或原理。
而我就是脱离了实践,脱离了生活中一个个具象化、鲜活的个体去空谈理论,结果可想而知。也只有从自己关切的小群体事件着手,而后再去深挖,生根发芽,最后上升到理论层面。
而非一开始就想着如何找理论支撑,或者是找到普适性的规律,我的顺序明显反了。也就是着重于大背景的叙述,而忽视大环境正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构成并去推动的。
思考与感悟:
还记得写《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路程》作者刘子超在被问到自己的那本书为何这么受欢迎时,他说虽然当下好多人去陌生的地方旅游就是把它们当作美术背景,不愿去深究当地的文化。
可他的这本书之所以受欢迎就如帕米尔高原,在远处有一座天山在哪里,而大家感兴趣的是山下生活的人。打动人的还是人的故事,人的命运,跟我们同样的人,因为生活在不同的地域有了不同的命运。
最近《真实生长》这部纪录片大火,可之前它的名字叫《教育突围》,讲的内容也不是关注教育改革大背景下个体的成长与蜕变过程,而是对这场教育体制改革本身进行的探讨。
这场教育体制作为上层建筑,它是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可教育体制下个人心智的成长与转变是每个人的必经路程,它不会因为成长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这个视角的转变,让作者本人与这部纪录片有了连接,而能打动作者的哪些情感上共通的某种特质必定也会打动大部分人,引起普遍性的共鸣。
要知道一篇文章能够打动读者的永远不是文字,而是文字背后的情感表露,这是倾注了作者本身的真实情感,也是最能吸引观众的地方,这也就是作品所呈现的价值。
再来看两部非常著名的电影《霸王别姬》和《美丽人生》,相信大家应该不陌生,不然的话,该回去补作业了,哈哈。这两部影片就是架构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来叙述小人物的心路历程的佳片。
大环境只有依托小人物来呈现,整个影片也就活泛起来了,不会给人一种空洞、与己无关的感觉。人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物种,我们能够将自己代入到影片之中,如果是我,我该怎么做?
在回到主题来,现在自己写论文还是得从具体实践出发,从具体实践中人与人的关系着手,这个过程中,大环境是贯彻其中的,给人以润物无声的感觉。我们能做的就是挖掘身边的小人物,而后生发出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