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重读红楼,总会被某些词句给惊到。这种惊,只有反复读原著才会有,因为看似漫不经心的娓娓道来,都蕴含着曹公的深意。
比如自批的那一首《西江月》: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此词出现在第三回宝玉出场,也宝黛初见之时。以前每次读它,都只当是作者自嘲自黑之语,便予以略过。读完80回再来看它,却发现这不是自嘲,而是自批,自我批判,一生的错处都在这首词里。
“无故寻愁觅恨”,正是宝玉和黛玉共同的特点,也是他们误人误己的根源。
曹公通过贾芸和贾兰对他们的这一特点进行了批判。
第二十六回 ,“蜂腰桥设言传密意 湘馆春困发幽情”,贾芸和红玉在工作中遇见并发展了爱情,映衬的正是宝黛“春困发幽情”。
这一天,宝玉装了一回大人,以叔叔的身份接见了比自己大四五岁的贾芸,没话找话地闲谈之后,贾芸识趣地告辞,然后宝玉就显得无所事事百无聊赖了。袭人怕他因闲而懒睡,把她往外赶:
“袭人便走上来,坐在床沿上推他说道:怎么又要睡觉?闷得很,你出去逛逛不是?宝玉见说,便拉她的手笑道:我要去,只是舍不得你。袭人笑道:快起来罢!一面说,一面拉了宝玉起来。宝玉道:可往哪里去呢?怪腻腻烦烦的。袭人道:你出去了就好了。只管这么葳蕤,越发心里烦腻。”
精力旺盛而又无所事事,就会显得特别无聊,还好有袭人及时监督,否则就成了吃饱就睡睡醒再吃的懂汉了。
被袭人赶出来的宝玉,闲逛时遇到了贾兰。这个小插曲,也是容易被忽略的。曹公的用意为何?看看他们的对话便可明了。
只见那边山坡上两只小鹿箭也似的跑来,宝玉不解何意。正自纳闷,只见贾兰在后面拿着一张小弓儿追了下来,一见宝玉在前面,便站住了,笑道:“二叔叔在家里呢,我只当出门去了。”宝玉道:“你又淘气了。好好的射它作什么?”贾兰笑道:“这会子不念书,闲著作什么?所以演习演习骑射。”宝玉道:“把牙栽了,那时才不演呢。”
一边是宝玉无所事事闲极无聊,一边是贾兰争分夺秒合理安排:“这会子不念书,闲著作什么?所以演习演习骑射。”不想闲的人,总能找出不让自己闲的正经事来;把闲当常态的人,没有正经事可干,于是因闲生愁,“寻愁觅恨”。
大家都在忙着,宝玉到哪里去“寻愁觅恨”呢?这可难不倒他,因为在大观园,还有一个和他一样“无故寻愁觅恨”之人。
宝玉信步走,就走到了潇湘馆,透过纱窗看去,黛玉正在长叹“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困闲而生情思,因情思而睡昏昏,一对“富贵闲人”,就这样“富贵不知乐业”,“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这一章回,通过贾芸和贾兰两个侄儿,对宝玉进行了批判。一个在贫困线上挣扎,努力钻营生存之道;一个与宝玉一样同为富贵公子,却懂得不负韶光,学一技以傍身。
唯有宝黛,被贾母宠到天上的“两个玉儿”,在虚度年华之余,“无故寻愁觅恨”,“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无半点宜家宜室之技能,还闹得合府不宁,把活到通透境界的贾母也气哭了两次,真可谓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