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帮助我们打破一万小时定律——对《刻意练习》的一些思考
刘世英对这本书赞誉到:古人倡导“学而时习之”“知行合一”,就是要求去实践,学以致用。包括马云等上百位卓越企业家中,我们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其中有目的的学习,在工作和生活中去刻意练习与实践,都与本书有深度的契合之处。
结合本书的观点,进行我自己的一些浅显的思考。
这本书详尽地描述了“正确的练习”是什么,以及可以怎样发挥它的作用。作者甚至从心理学领域找到了涉及这种练习的细节,并将其描述为“专业特长学科”。作者认为学习不再是挖掘某人潜力的方式,而是发展这种潜力的方式。我们可以创造自己的潜力。本书最广泛的意义在于,它介绍了一种关于人类潜力的新思考方式,提醒着我们:我们拥有更大的力量来掌握自己的人生,但我们以前却从来没有意识到。
根据作者的论证分析,我认为本书一共有四个核心观点:
一:大量重复的训练
这是基于一万小时定律提出来的,作者认为大脑比我们想象的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这使得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大脑能做的事情。如果我们有意的去提升自己的某一个能力,进行大量的联系,我们的大脑会采用各种方法进行重新布线,将大脑里面神经元的连接进行重组。打个比方,长期不运动的人身上的肉是松散的,一旦开始进行运动,最开始的时候肌肉会感到酸痛,如果继续维持,我们的肉会改变内部的组合方式以适应运动的强度,慢慢的就会形成肌肉,如果继续保持同频率的运动,我们的肌肉已经形成,就不会再感到酸痛。
二:有明确的目标
这一点是基于第一点提出来的,我们需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得给自己设定目标,才能够不断得突破极限,否则即使练习比一万小时更多得时间我们也不会取得进步。
每个人都有一个舒适区,以最开始得状态进行大量的练习,由于我们的大脑需要适应这样的变化,所以进行重新连接,进而达到更高的一个水平,但是大多数人达到某个水平之后就会停止增长。因为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大脑有一个自动防御机制,当我们做出的行为让它感到痛苦的时候,大脑就会发射出一种信号,阻止我们进行下一步的动作。
所以作者提出了要走出舒适区,而走出这个舒适区的前提是得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去“说服”我们的大脑朝目标方向前进,让大脑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从而不断刷新我们以为自己所能达到的“天花板”。
三:适时的反馈
适时的反馈在我看来就是一个方向上的修正,确保我们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是分阶段性的,就好比我们迷失在沙漠里面,我们需要一些路标或者标志性的东西告诉我们,我们的方向没错,这样才能避免走弯路,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我们每达成一个目标就需要外界的人对此进行评判,对还是错,错在哪里了,为什么错,并进行不断的改正,使用正确的方法前进。这同时也有关于我们的学习方法,有的人学习方法正确,每次都能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好的成绩,而有的人学习方法不适当,花了大量的时间,效果却一般般。而平时的测验和考试就相当于是适时的反馈,测试成绩好说明方法正确可以继续沿用,测试成绩差强人意,说明学习过程中出了问题,我们需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不断的提高。
四:遇到一个好导师
这个很重要,对于大多数事情我们在开始做之前都是菜鸟,没有经验,甚至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这个时候有一个好的导师,指明大致的方向,给我们一块敲门砖,但在这里我们却需要注意,导师的经验不能完全照搬,需要结合个人经验进行改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才会有所进步。
我的一些思考:这篇文章从头到尾梳理下来发现,作者提到的刻意练习的方法,其实我们从小时候起就一直在践行,有学科老师带领我们进入不同学科,同一道题我们会做几十遍,资料书好几本,但知识点却只有那些,这是我们在进行大量重复的训练,老师考试前会根据我们学习的表现为我们设定考试目标,比如考到班级前十等等,每周或每个月进行测验,检测我们学习的效果,看看学习方法是否恰当,是否需要修正,这是适时的反馈。而这本书作者通过心理学知识为我们建构了理论知识,让我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让学习方法真正的为我们所用。
写在最后:还是那句老话,讲方法的书很多,我们从小就在学习方法,但是最后能不能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还得看自己的意识。
最后的最后(废话有点多,原谅我):每次写读书笔记,我都会再翻一遍书,重温作者的观点,写的过程中常常会冒出一个新想法或者新发现,有一种任督二脉被打通的感觉。意识到复盘的重要性,大概就是温故而知新的那种感觉吧~
END
hello,我是一五三,一个身高只有153cm的文字狗,爱生活,爱幻想,爱甜品,喜欢一切新奇的事物,对未知的一切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和人聊天,喜欢听各种光怪陆离的故事。如果你也喜欢我,欢迎和我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