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技法】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运用素材时,一正一反,有意将好与坏、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喜与悲、刚与柔等对照着写,使结论映衬而出,可以强化读者的认知,从而更突出、更深刻地表现文章主题。
一、同一人物或事件的纵向对比。
即按时间或事物的发展顺序,用历史事实或客观情况作比较,着重揭示人物或事件在发展变化中的不同之处,从中发现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所蕴涵的道理。最著名的当数《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文章作者莫泊桑开篇写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期盼: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母亲则把于勒称为“好心人”、“有办法的人”。然而最后在轮船上真的见到了穷困的于勒,他们却避之不及,像躲避瘟神一样偷偷地换船逃走。通过对比,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爱慕虚荣虚伪的本性不仅显现,而且更加突出,那个冷酷社会脉脉温情的面纱也就被霍然撕开。再如《范进中举》,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颐指气使,对他破口大骂;中举后,小心恭维,极尽夸张,通过对比,也展现出人物嫌贫爱富的本性。
二、不同人物或事物的横向对比。
即把发生于同一时期或同一地方的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中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放置在一起进行比较,相互补充,使观点在比较中得以鲜明突出。例如《思维与智慧》发表沈青黎的文章《你在找借口,我在想办法》中这样写道:
大学毕业后,我应聘到一家知名广告公司做人资专员。某日在整理员工档案时,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策划部总监苏藻和公司前台陈雯居然都是历史专业毕业生!而且两人毕业于同一年,进公司的时间也差不多,陈雯的毕业院校甚至比苏藻的还要出名一些。
要知道,策划总监的工资可是前台员工的六七倍!这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开始留意起二人的言谈和举止来。
某日我和苏藻一道去楼下的面馆吃宵夜。吃饭时我问她:“苏姐,你大学好像读的是历史专业吧,怎么想到做广告这行?”
苏藻笑了:“历史可是公认的冷门专业,毕业时找工作那叫一个难,……开始人家不要我,说只要广告或者新闻专业的在校生……我就软磨硬泡,说自己可以先试用半个月,暂时不拿工资。”苏藻还告诉我,那半个月里她拼命表现,努力想办法让公司留下自己;转成实习生之后,她又不停想办法转正,转正后又使劲儿想办法升职,交出好作品。“我就一直想办法啊想办法,其实只要你肯动脑子,就会发现什么专业啊、现实啊都不能变成阻碍,你最终会美梦成真。”苏藻调皮地说。
苏藻的话令我深受鼓舞,而几天之后我又在陈雯那里听到了一通截然不同的理论。那日路过她的座位时,我刚好听见她和另一位女同事在聊天。陈雯抱怨说,自己当初读大学时偏偏报了个最冷门的专业,闹得找工作特别难,而且自己又是女生,现在的工作单位都青睐男生,女生求职最吃亏。还有就是现在这个社会处处需要关系,跟她同宿舍的女生就靠家人的帮忙进了一家事业单位,像她这种没背景没关系的女生,根本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旁边的同事轻声质疑道:“我听说苏总监也是学历史的,人家怎么……”她还没讲完,就被陈雯粗声打断了:“没办法,有些人运气就是好,跟人家拼运气哪里能拼得过,当初要不是我爸妈逼着我读死书,我现在也不至于混成这样……”
这里作者就巧用同一公司、同一条件的两个人对待工作的不同态度,以及不同的结果来对比,通过对比,展现了“强者找办法,弱者找借口,只有将找借口的时间都用在创造性思考上的人,才能不断地提升自我,成就未来,为梦想插上翅膀”的道理,在对比映衬中,读者能感知到谁对谁错,作者的观点不言自明。
应当注意的是,运用对比映衬的素材,并非没有要求,作为对比的素材,一要双方具备可比性,没有可比性的比较,只能让比较适得其反。二要建立合理的参照系。要进行比较,就必须具有合理的共同参照系,没有共同的参照系,两者就无法进行比较。
【范文引路】
淡之美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一个年轻的女孩子,从你眼前走过,虽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和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就会给人留下一种纯净的感觉。
如果浓汝艳抹的话,除了这个女孩表面上的光丽之外,就不大会产生更多的有韵味的遐想了。
其实,浓妆加上艳抹,这四个字本身,已经多少带有一丝贬义。
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物无声,容易被人接受。
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种样子的,但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对那些大红大绿的、人工雕琢的、市廛云集的、车水马龙的浓丽景色,未必多么感兴趣。
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峦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才是最美的西湖。
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
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但在一张玉版宣纸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意境,当然也是美。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