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之间仓仓促促地去了一趟东北雪乡,因为原本是想回家一趟的,各种因素权衡下来,最后去了哈尔滨,行程安排种种暂且不表,仅记录一下这之间的一些感触吧。
一.想做的事情立即去做。
不是说勇气和决心,勇气这东西,即使没有了,过段时间可能无聊之间,一拍脑袋,又有了好奇心和兴趣,我要说的问题是个很实在的东西——年龄。年龄决定了你90%的精力,同时,年龄越大,对你产生好奇心和下定决心的阻力就更大了。
从厦门飞往哈尔滨5个半小时,从哈尔滨到雪乡要坐6个小时的大巴车,这样的来回行程确实让我怕了。可前几年并不会这样,当时从家里到北京读书,买不到火车票,一张通宵的站票,下午17点多上车,第二天早上6点多抵达,一路站一会儿,靠一会儿,蹭别人有座的坐一会儿,在拥挤的无处下脚的车厢里度过13个小时,也没有怕的。
这趟出行,有座位、有服务,可我的身体却吃不消,腰会酸,腿脚会麻,总之十分不爽。年龄这东西啊,太现实。现在的它,是你能拥有的最年轻的它,想用它去做什么,还是抓紧点比较好。
二、东北服务行业的差距
哈尔滨的城市很冷,雪乡的景色很美,但,出行的体验感很差。我是很喜欢东北人,很喜欢听东北话,也经常被他们带出东北味来。
实事求是来讲,东北(我先以偏概全一下)的服务行业与到过的其他城市之间是存在一定差距的。雪乡那种,你有钱也没用的地方,暂且不拉出来说事情,即使是在哈尔滨城区,这种服务感不佳的感受处处可见。在哈尔滨机场的某个面馆,在点了一碗面后,麻烦服务员添一碗面汤,直到我们吃完离开,期间还提醒了一次,我也没有喝到我要的面汤;报团去雪乡之前协议是第二天早上到酒店门口接客,付款后,导游直接打电话要求自行到某某地点汇合;打的去冰雪大世界的出租车司机会因为你已经买票没在他这边买,而直接告诉你“真不想载你”....等等之类。
到没有遇到那种“9个月磨刀,3个月宰羊”式的恐吓,其实都是小事,但在全国各地服务业均突飞猛进,标榜着“顾客就是上帝”的社会大环境下,这种理念着实让人不舒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东北人豪爽、直接的性格,可“谁都不服”、“爱谁谁”的习惯,或许真的会成为东北旅游业及整个服务业发展的障碍和屏障。
三.有人的地方就有警察。
因为职业的原因,在看到与公安有关的元素都会格外留意,在雪乡这个离市区要做6个小时大巴的地方,人民警察的身影依旧在,让人心中很踏实。我问老公,“你说他们回家一次很辛苦吧”,他安慰我说“他们应该都是当地人吧”。但,即使是当地的,他们或许也想走出去呢?可能我又要拉扯到信仰和担当上了。
四.雪乡的夜景真美啊!看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