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宿命:北宋的灭亡,从赵匡胤建国开始就已注定

赵匡胤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人一时慌乱无措,急遣时任殿前督检点的赵匡胤率军北上御敌。

谁承想,赵匡胤行至陈桥驿突然发动兵变,之后披着黄袍返回京都开封城,胁迫年幼的周恭帝禅位。自此,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走向尾声,大宋王朝正式拉开帷幕。

赵匡胤虽然兵不血刃建立了自己的大宋,但归根结底他的江山是从主子手里抢来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的内心深处一定有一块儿难以愈合的溃烂之地,让他即便坐在了龙椅宝座之上,也是日日夜夜惶恐不安。

所以,后来才有了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

不知道那天酒宴开始之前,赵匡胤在自己的寝殿里,默默排练了多少遍演说词。

他无法接受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人掌握兵权,他怕手下的武将串通一气,学着自己给自己上演“陈桥兵变2.0版”。

除了解除老将功臣的兵权,原先的一些官职也被取消,例如掌握绝对兵权的殿前督检点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取消了一部分官职,新的官职也随即发明创造出来。

首先,皇帝享有直接掌握军队的建置、调动和指挥大权。皇帝往下,军权被一拆为三,分给了枢密院、三衙以及率臣。


赵匡胤画像

首先是枢密院,作为皇帝之下最高军事领导机关,掌握整个国家的军权和军令。不管是出兵打仗,还是任命武将统率,都是由枢密院发出指令。

其次是三衙,分别是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作为统率禁军的最高官职,但这些职位只能听从指挥,没有调兵权和发兵权。完全就是遥控部队,指哪打哪,让你往左,不能往右。

而率臣,就是禁军出征时或者镇守边疆时临时委任的将帅,虽然能够统领兵马,但是只能统领其中一部分,并且随时听候上级指令。让你上马打仗,你就是将军,让你回京述职,你就必须立刻卸任回京。

还有就是兵力的部署,赵匡胤时代大宋兵马二十万。他将其中十万留于京师镇守,剩下一半分散到地方,以起到相互制约的效果。

除此之外,还有全新发明的更戌法。所为更戌,就是让皇帝的禁军轮番到各地驻守。而统率军队的将军也得时不时的换岗调位,表面上说,这是让各地的军队能够熟悉全国的地形山川,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其实就是防止军队和地方产生关联,结党营私。

表面上看,这种方法将权力牢牢抓在了皇帝手里,各级部门与官员无法掌握绝对权力,但其实背后的问题也很严重。它会导致士兵和将军不熟,将军和自己手下的士兵打起仗来没有默契。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不识兵,兵不识将”。


契丹骑兵

也许这就是宋朝的宿命吧。

因为自己夺取江山的方法,导致惧怕被别人夺取江山,所以就分散兵力,最终自己的战斗力反而大打折扣。碰巧,这个时候北部的外敌层出不穷,西夏、契丹、金,你方唱罢我登场,轮流和宋朝廷摩擦。

而宋朝廷发现自己确实战斗力不行的时候,他们没有改变用兵方略,当然年长日久改革不易,只能拿钱拿物资买和平。

这说到拿钱拿物资买和平这个事的时候,我发现其实宋朝廷无意间布了一个大局。关于这个局,咱们下次再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