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利用暗时间?
利用暗时间,增加生命的长度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如何有效利用暗时间?
对于时间,很多人会有一种错觉,认为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别人一天有24小时,我们一天也有24小时。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子的。每个人对于时间的利用率都不一样的,产生的效益就更加天差地别了。
比如说,同样一门技能,有的人可能花两三个月就掌握了,而有的人可能学了一年都没学好。同样的工作内容,有的人轻轻松松就完成了,而有的人天天加班都做不完。这就是时间的不平等性。所以,用流逝的物理时间来衡量时间的价值甚至是生命的长度,这是一种常见的思维误区。
作者认为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的时间差距的,是思维时间。这个应该怎么理解呢?我们试想一下啊,如果一个人生下来就呆在一间小黑屋里,与世隔绝,没有任何获取知识的途径,就这样过了18年,你会不会觉得他成年了呢?肯定不会。
这里的思维时间就是人有效思考的时间。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暗时间」。不要小看这些时间,这些时间在我们的生命中占的比例非常大。比如你走路、买菜、洗漱、坐公交、逛街、吃饭甚至睡觉时,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你的“暗时间”,如果能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投入到学习和思考中,无形中我们就可以多出一大块生命。
畅销书作家古典,就曾提到自己学英语的经历,他每天都在骑单车的路上,听英语新闻广播,连续听了三个月,有一天突然就发现自己可以听懂所有的英语内容了。数学家庞加莱,经常在海边休假或者路上走的时候,思考数学问题,很多精彩的解答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
所以,千万不要认为“暗时间”不重要,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日积月累起来,最后能发挥巨大的效应。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玩得比你多,学得比你少,但是却能走得比你远的原因。
当你觉得时间不够用,先问一下自己,我的“暗时间”都利用起来了吗? 时间并不像表面看起来的那样公平,有效利用好“暗时间”,思考和消化一些重要的问题,你会比别人拥有更长的生命长度,当然也就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利用理智大脑,进行自我管理
既然“暗时间”那么宝贵,那么我们要怎么样才能让时间更高效呢?
这里我们得先说说我们的大脑构造,人类的大脑经过漫长的进化形成了两块控制不同功能的区域,我们分别叫它们为“理智大脑”和“情感大脑”。每当我们做决定时,这两个大脑就会开始打架。
比如,有时候有些事情很紧急,必须马上处理,但是我们内心总有一种声音在百般阻挠我们,不断地告诉自己“再拖一会吧”“人也要休息啊”。又比如,我们都明明知道今晚必须学习,但是我们往往无法抵抗游戏的诱惑,于是用了各种理由来搪塞自己:“就玩一小会” “明天再加倍努力吧”。
看,这就是理智大脑和情感大脑常常打架的结果,如果理智大脑战胜了情感大脑,大脑就会为理智大脑服务,但如果此时情感大脑战胜了理智大脑,我们就很容易情绪用事。
这也就是为什么自控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因为它既要控制自己的思想情感,又要控制自己的理智行为。一旦你无法说服你的情感大脑,两者就会天人交战,继而让自己感觉到犹豫、纠结。
所以想要提高自控力,有效地利用时间,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多支持你的理智大脑,让它占据上风。比如说,可以试试通过一些方法“诱使”我们的情感大脑,让它支持我们的理智大脑。举个例子,比如你今天必须完成某个项目,你可以向身边的人立个承诺或目标,这样我们的情感大脑就会迫于荣誉感的压力主动去完成这些事情。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要挟”我们的情感大脑,比如你想要坚持每天看书1小时,但是又怕自己无法坚持,这时可以通过加入一些互动的学习小组,利用每天打卡的形式,逼迫我们的情感大脑,监督自己完成。
正确地使用理智大脑,进行自我管理,让自己不被情感大脑所绑架和要挟,这就是我们提高时间使用效率的第一个方法。
减少任务切换,让时间更高效
说完了理智大脑和情感大脑,接着我们来说提高时间使用效率的第二个方法:减少任务切换。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就是在职场上,我们要处理的事情很多,很多时候没办法专注地做一件事情而不被打扰,这就需要我们在不同的任务之间切换,每一次任务切换时,我们都会有或长或短的时间损耗。比如说,你正在写一个方案,写到一半,突然被领导叫去会议室开会,等你回到座位时,想要重新进入状态,可能就需要20分钟,这20分钟就是切换任务的时间损耗。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损耗呢?这其实和我们大脑的工作方式有关,我们大脑在开始某项任务时,必须要花一定时间来“热身”,如果中间被强行打断的话,想要再回到原来的事情时,大脑就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需要把以前的程序关掉,再启动新的程序。
如果一个人经常频繁地切换任务,损耗的时间累积起来也是一笔可观的数字,试想一下这样的情景,你写了一会报告,然后起身喝了杯咖啡,接着你又继续写,然后又忍不住刷了一下朋友圈或是跟同事聊了几句。这样一个上午切换了三四次任务,看起来好像是工作了一个上午,但是实际上中间损耗的时间特别多,真正工作的时间可能只有一两个小时。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兢兢业业,经常加班到深夜,但是却总是忙得焦头烂额,总有做不完的工作。
所以,想要提高时间使用效率,我们就要避免频繁的任务切换。在这里分享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将同类型的任务合并到一起,利用大块的时间做同样的事情。举个例子,你要做20页PPT,PPT里面需要插入3个视频,10张图片和500字的文字内容,这时你会怎么做呢?很多人很可能就是按部就班,一张PPT做完接着再做下一张,但这中间不同类型的任务切换会带来大量的时间损耗,无形中时间效率就大打折扣了。善于时间管理的人,则是这样做的,他们会将相同类型的任务合并在一起,然后依次完成,比如先完成文字内容,再把3个视频编辑好,最后搜集10张图片。像这样长时间聚焦在一个同类型的任务,有一个明显的好处,人能全身心地投入,甚至进入忘我的状态。这时候时间的产能是最高的。
这时也许会有人问了,如果在工作中无法避免频繁切换任务,那该怎么办呢?这时,可以试试提高自己任务转换时的适应速度,也就是培养自己迅速进入状态的能力。具体怎么做呢?也可以用刚刚我们说的同类任务的思维,咱们举个例子啊,比如说你刚刚学习完PPT相关的课程,这时,如果你安排一些与PPT相关的工作,你进入工作状态的速度就会加快,因为这些知识还处于活跃的状态。
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时间效率低时,不妨反思一下是否跟频繁切换任务有很大关系,通过批量处理同类型任务,以及切换任务时保持相关性,我们可以提高效率,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时间。
设置你的进度条,增加掌控感
除了减少时间切换,善于时间规划的人,还会设置自己的进度条,将一个大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的目标,然后不断地推进。
为什么要设计进度条呢?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随时需要有掌控感,如果没有进度提示的话,我们可能就无法对时间进行一个预估。
举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我们在下载电影的时候,一般都会有一个进度提示,比如目前下载了10%、20%、30%,这时你看着它不断地前进,你心里往往不会太着急,因为这件事在你的掌控之中。但如果这时候,进度条被隐藏了,没有任何进度的提示,你的心里肯定就跟猫抓似的,等待的过程也变得很漫长。
日常工作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对于目标有个清晰的界定,知道目前进展到哪一步,对于每个步骤完成的时间有个明确的预期,我们心中有底,就会比较容易坚持。相反,如果只有一个空洞的大目标,无法确定投入的时间,也不知道离目标到底有多远,这样我们就难免会心生怯意,不断地想要拖延,甚至想要打退堂鼓。
所以,当我们设定一个新的目标时,可以将进度条引入我们的任务中。比如这个月你需要完成100个种子客户,如果没有进度的规划,在执行的过程中,你很可能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是到了月底时才临时抱佛脚,这时你会发现目标似乎遥不可及,甚至一度想要放弃。
但如果你换一种方式,把这个大目标分割成很多小目标,明确每周应该完成种子客户数量,并设置进度条。你会发现目标变得现实而且可行,同时在每个阶段都能收到有效反馈。
借助进度条,我们可以将任务分割,让自己成为任务的观察者和监测者,用有效密集的小反馈,推动自己向前一步又一步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