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读《富爸爸穷爸爸》到半夜一点多,好久没有读一本书到忘记时间的畅快感。
有人认为这是一本理财启蒙书,有人认为是成功学鸡汤书,有人认为有点成功学影子但不令人讨厌,也有人认为作者都破产了其建议并无参考价值。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或者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里不评价对错,只说自己的一点小想法。
作为一名会计专业的读者,正朝着会计师进发的小会计,很庆幸自己在这个时候看到了这本书,一切都来得刚刚好。
早在读小学的时候,小姑家就有这么一本书。那时候刚识几个字的我对书名的理解仅限于我对爸爸这个词语的理解。我以为是姑父给表姐买了看的,他却说是自己看的,因此对这本书印象比较深刻。后来这本书就经常出现在眼前,却一直让我提不起兴趣去翻一翻读一读,可能是因为毕竟书名不是《富妈妈穷妈妈》吧。
最近看简书,看到许多人列的书单中有这本书,且自己kindle中正好屯了这本书,便点开看了看,谁知一发不可收。
作为学财务的小本,书中一直强调要加强财务知识,说真的有点小窃喜。但是遗憾的是学习了这么多专业知识,可以说从来没有认真地思考过一些书中所提的问题,说白了还是穷人思维没有形成富人思维(我暂且把这两个词理解为让人变穷的思维和让人变富的思维)。
思考,深入思考才是最大的财富。
其实书中所说的要有雇主思维而不是雇员思维,与老话智大养千口、力大养一人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书启发,我认为“智大”“力大”不应当以脑力劳动、体力劳动来划分,现今的一些专业技术职业(像职业的教师医生会计律师)只可划分为高级一点的“力大”,但仍旧是“力大”。这些职业尽管体面薪资也相对算高,但要到达“养千口”的级别还是有些差距。
我中学时代的一名老师,副业是在家中进行音乐培训,现在在小县城里买下多处房产,仍旧请老师在购买的房子中进行音乐培训,资产日增。有点从老师向商人转变的意味,一边是培训事业,同时也是进行房地产投资,就像麦当劳的经营模式,不得不佩服这位老师。
从小就认识一名医生,中西医结合。原本在县里正规医院医生,后来自己开中西医门诊,看病兼卖药品,忙到过年都没得休息的,收入早已远超正规医生。
多的是兢兢业业的老师和医生,他们之所以在财富上超越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思维的转变。(这里不评论高下对错,仅仅是从财富积累的角度就事论事)
书中举了个小例子,如个人可以通过公司来合法合理避税,因为个人的纳税模式是收入-纳税-支出,公司的纳税模式是收入-支出-纳税。收入支出额不大的情况下看不到差别,但若是数额巨大就可以看到明显的节税效益。之前看《肖申克的救赎》时很佩服银行家也有帮合理避税的技能。当初看电影时所觉得的高深莫测,这本书则教人要朝着这个方向进发。
书中的例子很多,许多时机政策环境与当下大不相同,作者的成功诚然不可复制。但作者慷慨地将这种思维与读者沟通交流,现在想想需要对作者说声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