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从开始接受小学教育开始,我们就一直被灌输这样的思想,读书使人上进,读书使人精神振奋,读书悄然成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九年义务教育加上三年高中教育,我们都在严格化的教育制度之下学习,直到我们升级为大学生。
大学,没有中学的军事化管理,也没有中学带给人的紧张感,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是自由而紧凑的。自由在于你可以安排你自己的时间,紧凑在于你得应付你的课程。
从高考填报志愿的那一刻开始,你就选择了一条你要坚持四年的道路。专业种类繁多,要学的内容也五花八门。我是一名文科生,高考结果并不让人满意,只是上了一所普通的本科院校。面对志愿填报,我很迷茫,我不知道我该选择哪个专业。最后,我选择了国际贸易,说实话,我并不了解这个专业,只是觉得听上去很高大上。
刚进入大学的时候,身边很多同学都和我一样困惑,我们都像漂浮在水面上的浮萍一样不知该往哪去,水波往哪边荡漾,我们就往哪边沉浮。当别人问我你这专业出来之后是干什么的,我乐呵乐呵回答到:“大概是去边境摆地摊的吧”说完之后,自己也是叹了一口长气,这就是我的未来吗?
从大一开始我们就一直学习高数线代概率统计,这些脱离我生活很久的数学一下子又紧紧地缠绕着我。看到学校涂鸦墙上的几行字,“高数不会离开你”不禁瑟瑟发抖。和高数一样可怕的还有挂科,比挂科可怕的是重修。挂科补考不过意味着你要重修,而重修不仅是物质的消耗,更是精神的折腾。以前从不知道大学还有重修这么扎心的事情,所以很多同学都是为了考试而考试,根本没有掌握知识。
依稀记得大学第一堂高数课的时候,尽管离上课还有半个小时,但是教室门口早已挤满了人,他们只为占一个前排的位置。有很多次,我都是在他们的你拥我挤之下被卷到第一排,我也很无奈。这样的情况持续了有一个礼拜之久,前期大家都充满了斗志,可是后期大家渐渐感到疲惫,前排位置也失了宠,大多数人都转阵最后一排,而坐最后一排的目的也只有一个:睡觉。
上课趴着睡那么不舒服你干嘛不在床上睡呢?干嘛让自己这么委屈呢?
而那些依旧坐在前排的同学也偷偷地玩起了手机,有的时候觉得上课的老师没脾气干脆就光明正大地玩了起来,沉浸在看视频看小说里无法自拔,至于老师说了什么,I don't care.换句话来说,你就是换了一个不舒服的环境玩手机,都说不认真听讲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而大部分学生都是双耳堵塞,任你一本正经地传授知识,他都无动于衷。
继续讲讲我这个专业吧,每一个小萌新都会觉得自己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力量,而我也不例外,我总幻想着有一天我在贸易的世界里驰骋飞翔,和世界不同国家的友人用不同的语言轻松交流,说不定还能交个外国男朋友。这个专业让我充满了无尽的幻想,感觉自己酷呆了!
记得在我大一那一年有一个网剧特别火,叫做《他来了请闭眼》,印象最深的就是当时霍建华扮演的男主深深地吐槽了女主的专业,而女主的专业恰好就是国际贸易,听到这段话的我和室友心灵猛地一击。晚上的时候去学校门口的麻辣主题吃饭,和店主聊了起来,他和我们说他以前就是学国贸的,然后他也和我们吐槽学业的空洞。而后前两天碰到一个滴滴司机,巧的是他也是学国贸的,到头来也还是自谋出路。所以,我们该何去何从?
记得高中时老师和我们说“高一高二不努力,高三会飞都没用”现如今我也已经大三,大一大二玩的时间比学习的时间多的多,上课也不听讲,但每次都是那些书本翻也不翻地去了教室坐了下来,偶尔抬头看看老师长什么样子。
大三,是一个分水岭。那些迷茫的梦想也慢慢地清晰。考研,考公,或者是别的选择都浮出水面。我的闺蜜她决心考研,我的一个室友决心考教师资格证,另外一个室友好像无动于衷,而我在考公和考证的中间徘徊。上课还是照常去上,但上课依旧是不听讲,效率可以说是0。
身边也有很多朋友在着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也慢慢地开始学着自己创业。有学姐和我说,大三了,有些课该逃的就逃了吧,与其虚假地坐在教室里,不如脚踏实地的去做一件事情。是啊,如果你的目的是应付考试,那为什么要违背自己的意愿呢?而如果你的目的是考研或者学习,那你得竖起百分百的精神认真听课。这一切都取决你的选择。
逃课,固然不好,也是不值得提倡。但是出于自己的角度,我认为只要你决定好了你的目标,那那些空洞的课就逃了吧,你该学会充实自己了,别把时间浪费在你力不从心的事情上,好好武装自己,不要让自己成为那曾经万千个和你吐槽过往昔的人!
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它使你总往高处爬,它使你总有个奋斗的方向,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刘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