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节前夕,我取得了驾照。想趁春节回老家,借岳父的车练练手。人还没回去呢,我就跟家人念叨:练车不能载孩子,不能开太远,不能开太快,主要目的是不让技术生疏。可刚一上车,油门一轰,开上公路跑起来,种种顾虑瞬间被甩到了千里之外。甚至还飘飘然起来,很为自己独立开车不犯怵而骄傲。走亲戚,会朋友都开车往返。短短几天假期我开了200度公里。着了魔一般。
回到北京,我才意识到我对汽车态度的变化。我开始留意路上跑的,小区里停的,各种类型的汽车品牌。开始跟同事、朋友,谈起跟车有关的话题。开始从网上了解汽车的价格。甚至,电视里的汽车广告都会吸引到我。而我一直以来的观点:汽车非家庭必须品。竟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被我自己篡改成了:汽车是代步工具。摇到号的时候,买辆便宜的国产车开开就可以了。
而这样的观点引起了家里人的反驳。爸爸说:“房子是自己住的,车是开给别人看的。如买了便宜车,别开回家来,丢人!”春节假期里,我也感觉村子里的汽车数量明显比前两年多了,我的堂兄弟多数也买了车子,并且买的车子价格不低。但,我对于将车子视为可以炫耀的东西或者与脸面联系起来,并不认同。同事朋友也反对我,认为买车不能光图便宜,国产车质量不怎么样,现在车贷利率很低,何不贷款买辆好车?
我想到了自己买房时候的经历。最初自己的预算是130万,感觉这就是家庭能承受的极限了。结果跟着中介看了几套房子,预算逐渐抬升,最后我买的房子总价是160多万。公积金贷款利率低,同样是中介反复强调的。有一位中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自己并没有多少首付,但他计划在北京通州买一套100多平米的房子,我很纳闷,他回答我:首付也可以贷款!
好像不难发现周边的人,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乐观情绪。至少,我想不明白是什么让大家如此乐观?我们的收入会一直增长,我们的行业会一直兴旺,我们的身体会一直健康……这些都是真实么?还是仅仅是我们的乐观幻觉?
像我不断否定自己对汽车的观点一样,我们被消费欲望牵着鼻子越走越远。节约和克制,早已被我们遗忘。我想到了电影《山丘之王》,讲述了主人公在美国经济萧条期艰难维持生活的一些琐事。他把杂志上的食物图片剪下来,摆到盘子里,用叉子,装作吃地很美味的样子,让我非常震撼。并担心:我们还能过勒紧裤腰带的日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