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9:20,正在用手机看催眠直播公开课的我(这已经是我第四次听了),页面提示微信里有已经毕业学生家长馨馨妈来的信息,随手点开回复:“学习是件幸福的事”后接着听课。理论一定要烂熟于心的,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技术,这是我给自己的暗示。
听完课整理笔记,接着回复她的信息:“不学习的话你会感到头疼”。整理完笔记再看她的信息,立即得到了验证。
好多家长就是这样的矛盾体(不难看出馨馨妈是幸福的矛盾体),当孩子把精力都用在学习上的时候,是心疼;当孩子不学习的时候是头疼;当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懒散,家长感觉孩子能够学会却不专注学习的时候,家长会气的肝疼。遍看天下家长,很少有面对孩子时不焦虑无措的。
常常会接到以下类似的信息:
“杨老师,孩子动不动就离家出走,怎么办?昨天,就因为他爸吵了他几句……”
“杨老师,因为把孩子手机收了,他把自己关在屋里,饭也不吃……怎么办?”
“杨老师,孩子要跟我断绝关系,说他过他的,我们过我们的,不让我们管,怎么办?”
一个个电话,一条条短信,我最简洁的回复就是先“凉拌”,等双方都冷静下来再处理。
不少家长面对孩子既霸道又懦弱,妥妥的一个矛盾体。
以“离家出走”为例,面对孩子离家出走,100个家长,99个都会出去寻找。如果我说不让家长寻找,家长肯定要说:那不是你的亲生孩子,你肯定不会关心。我并不反对家长出门寻找负气出走的孩子,关键是找到孩子的做法。通常孩子离家出走后,凉风一吹,自会冷静、清醒。此时的家长若仍揪着孩子的这种行为不放,家长孩子矛盾之间自然不会缓解;若家长找到孩子,孩子还在负气当中,家长说很多很多关心的话,是不会入心的,只能让孩子看到他用这招可以制服你(虽然我从不把孩子和家长看作是竞争对手),但孩子内心是会有输赢问题的;若找到孩子,看孩子情绪还在负气当中,只需要给孩子说两句话你即可转身回家:“你可以不高兴的跑出去,你冷静后可以回家。”这样既接纳了孩子的不高兴,也表达了对孩子的爱和宽容。
若孩子自己回家,就给他时间让他自己冷静处理,孩子此时更需要自尊。家长只需要耐心等待一个交流的契机即可。
无论孩子是何种原因离家出走,家长只要想清楚,孩子也是需要发泄的,离家出走就是一种发泄方式。成年人不高兴了可以喝酒买醉,可以找个地方躲起来哭,甚至可以无缘无故的对家人发脾气。而孩子呢,他更需要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宣泄方式,家长要理解孩子独特的静一静的方式――离家出走。
万事皆有因。家长面对孩子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我们的家庭领导班成员先出了问题。领导班成员之间的观点若能达到和谐一致,孩子的问题几乎上都不会成为大的问题。家长们自然也不会成为焦灼的矛盾体。若非要说矛盾,充其量是幸福的矛盾体。